发布时间:2024-12-15 11:01:04 来源: sp20241215
为“能源动脉”打造“神经中枢”
——油气管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国产化之路
【创新故事】
◎本报记者 刘园园
入冬前,与管网联通的18座储气库实现注气153亿立方米,完成率达107%;采暖季,累计输气量突破11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以上;寒潮期,日最高输气量10.2亿立方米,较历史极值高17%……
3月底,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圆满完成去冬今春4个多月的天然气保供工作。
“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靠的是发挥‘全国一张网’统一调控运行优势。这背后,我们自主研发的油气管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系统)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近日,国家管网生产部副总经理、油气调控中心主任祁国成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经过多年努力,国家管网研发团队先后破解程序热备热启、数据采集扩容、设备远程操控等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软硬件完全国产化的油气管网SCADA系统。
冲击“极致靠谱”
如果将我国超10万公里的油气管道干线比作“能源动脉”,那么SCADA系统就是控制“动脉”的“神经中枢”。曾几何时,这一系统被国外垄断,能源保供与安全存在受制于人的风险。
“管网人一直有个梦想——打造自己的‘神经中枢’!”祁国成说,早在10年前,油气调控中心就启动了国产SCADA系统的研发工作。
那时,国内油气行业在核心工业控制系统领域底子很薄,研发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
系统可靠性是首当其冲的难点。油气调控中心自动化与通信部经理李亚锋向记者解释:“油气管网需要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对SCADA系统可靠性要求极高。只有‘极致靠谱’,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这一点连国外SCADA系统也难以做到。”研发骨干黄河介绍,比如,某个控制程序出现故障后,国外系统需将主机上运行的所有程序都切换到备机上。这一过程虽仅有几秒,但容易造成整个系统短时失效。
国产SCADA系统如何规避这一问题?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争论。”黄河告诉记者,在讨论研发方案时,大家经常争得面红耳赤。
经历无数次“吵架”,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能不能做到单个程序热备热启,尽可能降低失效时长?”团队研究重点越来越聚焦。
“一旦主机上某个程序出现故障,系统只需要把该程序切换到备机上运行,而不是将整个系统都切换过去。”黄河说,“这样既能有效降低主机宕机概率,又能显著减少系统失效几率。”
最终,研发团队在国内油气领域,首创了基于应用的分布式冗余系统架构。
使用这种架构后,程序可实现在主备机之间实时切换、热启动,系统可靠性得到有效保障。
“在主机和备机‘1+1’分布式冗余架构的基础上,团队又进一步提出‘1+N’分布式冗余架构。”李亚锋介绍,“原先的运行负荷都在主机上,现在可以把运行负荷自动分配给N台备机,备机之间又互为备机。”
经过不断更新迭代,如今,国产SCADA系统实际可用率已高达99.96%。
完成“百万扩容”
破解系统可靠性难题只是迈过了第一关。团队马上遇到另一大难关——如何实现数据多点采集与实时更新。
“数据采集点越多、更新越及时,系统才能越了解管网实时状况。”祁国成说,以前油气站场使用国外SCADA系统时,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外方从技术上对系统的数据容量进行了限制,每扩容一批采集点,只能由外方提供服务,且需要支付高额费用。
“每采集一处数据,就算一个数据点。” 李亚锋回忆道,“因为费用高昂,我们都不敢轻易增加数据采集点。”
管网里程数持续增加、管网设备量不断增多,而国外系统只授权十几万个采集点数,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祁国成说:“我们下定决心要在自研系统内解决这一难题。”
“扩容的关键是将采集数据实时传回系统,尤其是采集点数量过百万后,必须解决系统读取的堵点。”李亚锋介绍。
此时,研发团队已从“吵架”中摸索出一套更有效的“头脑风暴”机制——以推动研发方案落地为导向,不同任务环节的研发人员从各自角度出发,互相提意见、挑毛病,从而启发和拓宽研发思路。
通过“头脑风暴”,研发团队碰撞出为国产SCADA系统扩容的具体方案。
“我们尝试采用共享内存技术,它可以把系统磁盘上部分存储空间映射为共享内存。”李亚锋说,这相当于为系统新增了大量虚拟内存,使其能够快速读写数据。
与此同时,研发团队还创建了高性能服务总线,将数据访问方式由原先基于服务器—客户机架构的网络访问,改为基于高性能服务总线的内存读取。
“这就好比把‘绿皮火车’升级为‘高铁’,使数据流在系统间的交互速度大大提升,实现了每秒24万个数据点实时数据更新。”研发人员咸玉龙打比方说。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国产SCADA系统拥有了超百万个数据点的高效处理能力,数据量是原先采用国外SCADA系统时的十几倍。
实现“无人操控”
系统扩容后,油气管网的海量数据采集与更新不再是问题。但这些数据按照什么逻辑去组织,系统又如何根据这些数据去下达控制指令?
要想让国产SCADA系统真正运行起来,这是必须跨越的第三道难关。
“油气管网涉及设备众多,不同设备之间交互控制逻辑复杂。只有研制出面向生产的数据管理与设备操控技术,系统才能实现对各种设备的远程控制。”黄河说。
此前,国内油气领域在这方面的经验基本为零。
研发团队一方面集思广益,一方面下足“笨功夫”。设备的每一项控制流程都要反复研讨、修改几十遍。咸玉龙举例说:“为了精准控制管道内的油气流量,我们根据监测数据再三校正系统的控制参数,最终形成控制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发团队创建出面向油气管网设备的模型和图形描述方法,先后定义了15类油气管网工艺设备控制标准,并研发出油气管网设备控制面板模块化技术。
“这一过程工作量很大,仅各种设计文档,打印出来就有一二百本。”黄河说,“项目评审时,厚厚的文档摆在桌子上,把专家的视线都挡住了。”
有了控制标准与控制面板后,调控中心的调度人员只需要在系统界面上进行操作,就能实现远在千里之外的油气管网设备“无人操控”。
2018年,油气管网国产“神经中枢”研制成功,并被命名为PCS 1.0系统。2019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北段(黑河—长岭)作为示范工程,首次实现油气管道全线采用国产SCADA系统……
“截至2023年底,油气管网国产SCADA系统已在国家管网28套中控级系统、354套站控级系统成功应用。”黄河说,目前,国产SCADA系统正在一边推广应用,一边优化升级。升级后的PCS 2.0系统将更加安全、可靠、智能。
“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祁国成自豪地说,“油气管网国产SCADA系统彻底打破了该领域核心工业控制系统受制于人的局面。未来,我们将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夯实国家能源安全底座!”(科技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