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湾区打造一座人才宝库 香港人口增长背后的引才计划

发布时间:2025-01-01 17:25:51 来源: sp20250101

  香港人口增长背后的引才计划

  面向全球揽才,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一座人才宝库

  随着全球人才争夺战的愈发激烈,“抢人才”已经成为香港特区政府的重要政策。

  自2022年底以来,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人才服务办公室,取消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计划)的年度配额限制,“人才清单”中的紧缺人才专业从13个增加到51个,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一系列措施,而最受关注的还是推出门槛简单明了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计划”)。“高才通计划”一经推出,便一跃成为各项人才计划中获批人数最多的方式。从2022年12月28日实施至今,香港特区政府约收到7万宗申请,有5.5万宗已获批。

  日前,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表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750.31万人,按年增加3万多人,升幅0.4%。这是香港人口在社会复常后连续第二年录得增长。其中逾一万名通过各类人才计划来港的人士,成为香港劳动力市场及高端人才库的生力军。

  “‘高才通计划’吸纳人才来港,也可以加强香港与内地人才的交流,就像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了一座人才的宝库。”在香港立法会议员、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会会长尚海龙看来,这种人才的有序流动,可以不断激活人才的创造力,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高地也有推动作用。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认为,香港具备条件和优势,担当国际人才枢纽与大湾区人才门户的角色,正通过一系列人才计划汇聚大湾区发展所需的国际优秀人才。未来,香港将充分利用粤港人才合作协调机制,与广东省政府相关单位深化人才交流合作,为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增添新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 陈彧

  发展前景和子女教育

  成为香港“引才驱动”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香港特区政府过往限制多、配额不足、手续繁琐等人才政策弊端也愈发明显,不得不针对人才政策做出较大调整。

  2022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其任内首份施政报告里便提出,要推出更创新、更积极的措施“抢人才”,加入“全球抢人大战”。随后,特区政府甚至史无前例地推出“高才通计划”,并优化了多个输入人才计划,吸纳全球人才来香港。

  “高才通计划”主要面向高学历或高收入人士,获批者可以拿到为期两年的香港签证。计划申请条件有三类,满足其一即可:过去一年年薪达到250万港元(A类);本科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并在最近5年内积累了3年或以上工作经验(B类);不符合工作经验要求,但最近5年本科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C类)。

  据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估算,“高才通计划”可为香港带来每年约340亿港元的直接经济贡献,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约1.2%。

  “我去年1月5日知道这个政策,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申请,自己准备了两天的材料。”周荣华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正符合“高才通计划”的C类要求。由于身边没有朋友尝试,周荣华做足了准备,甚至翻出了大学时候的成绩单。提交申请不到24小时,周荣华就收到邮件通知“已获批”。

  对于周荣华来说,香港是一片事业的新蓝海。

  从事游戏行业十多年的他,2009年开始做海外游戏,经常跟国外公司有业务往来。2022年,他从北京来到深圳发展,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游戏研发和发行公司。

  “香港有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市场环境,许多游戏公司都会选择在香港落地。”周荣华来到香港后,很快便注册了一家新的公司,作为发展海外业务的桥头堡。周荣华表示,深圳人工成本相对低、技术好,适合做游戏研发;广州的游戏发行在全国首屈一指;香港则有“一国两制”的优势,政策相对灵活,且容易对接海外市场,“这就是大湾区的协同优势,每个城市都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挥作用,创业环境得天独厚。”

  相较以往复杂的优才计划、专才计划,“高才通计划”门槛条件简单明了,也让香港向更多优质人才打开了大门。就连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前球员马布里,都向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递交“高才通计划”的申请。

  但并非所有人才都只为事业发展而来,香港教育水平也是另一个吸引他们的重点。

  来自上海的陈昊雯,是可持续发展和ESG行业专家。她除了希望通过香港这个国际化城市探索当下火热的ESG领域,另一个目标是希望自己刚读初中的女儿可以避开内地高考竞争。“香港不仅教育资源好,相比于内地的高考,升学压力也没那么大。”陈昊雯说。

  “高才通计划”允许获批者与包括18岁以下未婚子女及配偶在内的受养人一起来香港。香港教育局也发布通知表明,包括“高才通计划”在内的多项人才入境计划获批申请人的子女或受养人可入读公营学校和直资学校,与本地生待遇相同。

  “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人申请‘高才通计划’的驱动因素。”周荣华说,事实上随着香港社会老龄化的加快,不少学校学位也出现空缺。“高才通计划”申请获批者可以带同配偶、子女到港,一定程度上也能为香港补充青年人口。

  尚海龙认为,“高才通计划”可以从人口、人力、人才三个层面,对香港人口结构进行立体化补充:首先,新来港人才六成以上是家庭,可以带来3万名以上的18岁以下受养人,这是香港非常宝贵的人口资源;其次,从人力的角度,这部分人可以补充香港核心紧缺的白领阶层劳动力;最后,“高才通计划”申请人大部分是高学历,包括很多创业者和企业家,这是可以支持香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源。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透露,截至去年12月底,“高才通计划”中同样获批来港的受养人也超过5.1万名。该局分析认为,“高才通计划”人才及其配偶普遍较为年轻,加上他们带年幼的子女定居香港,可为本地劳动力增添生力军,对香港人口结构带来正面影响。

  依靠来港人才创业

  拓宽行业拉动就业

  去年刚从内地头部互联网企业离职的刘岚,选择在香港寻找更多的人生“可能”。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老公先申请了‘高才通计划’,我是作为配偶跟着他一起过来。但后面我发现自己符合资格,春节期间就自己也申请了一份。”作为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刘岚曾在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刘岚笑言自己正面临职场的“中年危机”,要找到一个符合自身履历的岗位确实比较困难,正巧朋友邀请她一起到香港创业。

  如今正在等待“高才通计划”申请批复(近期随着申请量的增加,香港入境处批复效率也有所变缓)的刘岚,经常会到香港了解市场。“香港正在计划打造国际创科中心,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科技,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刘岚告诉记者,过往她也经常到香港参观艺术展,从事艺术相关行业是她的另一个选择。

  过去一个月里,刘岚专门了解了香港几个重要的创科平台,但随着了解的增多,原本充满憧憬的计划却被现实打败了。

  “虽然在香港注册个公司很简单,但是如果要租个小办公室,一个月开销要10万港元左右。”刘岚说,特区政府针对创科行业也推出了很多计划,但她还需要时间了解和消化。

  刘岚现在有点担心,如果单纯靠创办公司,可能会赶不上两年后“高才通计划”续签时,关于在香港“开办并参与任何业务”的要求,是否先找份工作安定下来,成为刘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根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的调查显示,54%的受访“高才通计划”申请人已就业,主要投身金融服务(31%)、创新及信息科技(18%)和商贸(17%)等行业,并从事管理及专业工作。其余的申请人正计划求职或创业。

  3月3日,由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香港高才招聘展览会2024”在香港举行,共294家企业提供约3000个职位,吸引超过2500人参加。刘岚在现场逛了逛,发现金融业的岗位居多,相比之下创科相关的岗位较少。

  “参加招聘的人里过半是‘高才通计划’获批人士(简称“高才”),其实也证明不少高才目前还处于找工作的阶段,或者是对当前的工作还不太满意。面对涌入香港的高才人流,如何做好人才和职位的匹配,确实是特区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尚海龙说。

  “我们身边的朋友都说,要在香港找一份满足计划续签条件的工作不难。但是要找到符合自己职业发展,或者能支撑跟内地一样生活水平的工作,就比较花时间和精力。”周荣华说,受限于香港目前的经济结构,内地很多行业香港是没有的。他有一个师妹,在内地是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师,但是香港没有汽车制造企业,导致她暂时只能找一份广告设计工作。

  尚海龙认为,目前香港本身的行业领域还比较狭窄,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没想象中那么多,也没有那么丰富。香港除了依靠原有优势吸引人才,还要考虑如何留住人才。

  “如果只是依靠原本用工需求,是很难消化这么多高才的。”尚海龙认为,必须依靠来港人才自身的创业来拓宽香港的行业,从而带动新就业,才不会让人才和岗位的匹配陷入瓶颈。

  孙玉菡在3日的招聘会上也坦言,提供最好的职位配对,正是特区政府在未来日子最需要为高才做好的工作。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已联系逾10间人事顾问公司作为合作伙伴,有关公司会按求职人才的背景及需要,提供个人化的职业配对及求职支援。

  香港并不适合每个人

  生活成本高是现实考量

  2月29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举办“香港绿色周”系列活动之一的“科技智能解码ESG: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专注于ESG领域的陈昊雯,也是参会者之一。

  今年元旦一过,陈昊雯便频繁往返上海和香港。“我20年前就在做香港业务,对香港文化也非常熟悉。对于我来说,到香港发展也只是换了个城市。”但陈昊雯的丈夫却对移居香港这事不太积极。

  过去一年,随着新冠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内地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选择留在内地发展,还是到香港闯一片新天地,也成为很多高才难以抉择的问题。

  陈昊雯告诉记者,丈夫是心态比较安稳的上海人,其行业受经济周期性影响也比较小,所以香港对于他来说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

  “如果要在香港扎根,五万港元月薪收入是必须的。但实际上香港的薪资并没有我们预期那么高,很多岗位月薪也就两三万港元的水平。”陈昊雯的丈夫认为,目前内地经济依然拥有强大韧性、巨大潜力,事业发展空间巨大。

  陈昊雯夫妻都是独生子女,有4个70岁往上的老人需要赡养。这次来到香港,陈昊雯为自己的女儿投了份插班的申请,准备“试试水”。女儿如今还没完全接受到香港读书。

  “如果最后她自己选择留在上海生活、升学,我们也会尊重她的想法。”她说。

  “需要特意提醒的是,香港并不适合每个人。”在尚海龙看来,高才来到香港就意味着要割舍原居住地的生活环境,包括人脉关系、圈层结构,可能到香港会完全打乱生活,甚至产生家庭两地分居的情况。加上部分人原本对香港环境并不熟悉,子女教育、生活成本等问题也会逐渐浮现。“解决好家庭的问题,也是稳定高才安心在港就业、创业的核心问题。”尚海龙说。

  周荣华的大学师兄杰哥,自称是“老港漂”。长年从事船舶维修行业的他,2000年曾被公派到香港工作7年,却因公司规定而没有成为香港“永居人士”。回到广州后,杰哥离开了原来的公司,跟朋友一起创业。

  去年看到很多校友申请了“高才通计划”,为了家里两个就读小学一年级孩子的教育问题考虑,杰哥在去年11月份也申请了“高才通计划”,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次“港漂”之旅。“对于很多不熟悉香港的人来说,来到这里语言是第一项挑战。我虽然不是广东人,却在之前的7年里学会了粤语。”杰哥说。

  为了方便孩子尽早插班入学,杰哥在港岛中西区租下了一套室内面积只有30多平方米的小两房,当临时的落脚点。相比起广州100多平方米的家,香港的居所难免逼仄。加上靠近路边,早上杰哥常被“叮叮车”的声音吵醒。

  孩子刚开始插班到香港学校,总跟杰哥哭诉听不懂老师的粤语教学。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最近孩子已经逐渐喜欢上香港的校园。

  粤港澳大湾区机会多

  为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渠道

  距离周荣华收到“高才通计划”的获批邮件,已经过去了一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交通方便、经贸往来成熟,如今,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照进他的现实——每天早上,他从深圳的家里出发,乘坐高铁抵达香港后,转地铁到位于港岛的办公地点。傍晚,他从西九龙乘坐高铁回深圳,还赶得及跟家人一起吃晚饭。

  对于在内地一线城市生活过的周荣华来说,深圳到香港上班40来分钟的通勤时间并不算长。除了深圳那边原来的公司,周荣华也在香港注册了一家新公司,最近刚刚签了一款手游产品,准备在香港正式招聘人手,开展相关的运营工作。

  “2011年我就在做手机游戏,但是当时没有抓住机会,没有像身边一些朋友一样实现财富自由。”谈到未来的发展,周荣华依然希望借助香港国际化都市的优势,自己研发一款爆款的游戏。“在这期间,如果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游戏载体,借助香港的优势传播到全世界去,那就更好了。”周荣华笑着说。

  “我去年11月在香港注册了公司,春节前办好了对公账户。最近已经收到香港业务的第一笔款,十几万港元,算是在香港有了收入。”来到香港的杰哥依旧干回船舶维修的老本行,在香港这个国际航运中心,他并不担心没有业务。妻子上个月到香港,让杰哥可以把原本兼顾带娃的精力放到香港公司的发展上。

  去年“高才通计划”申请获批后,陈昊雯第一站便到深圳建立人脉社群,如今他们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已经建立了好几个类似社群。

  “香港是大湾区的一部分,大湾区整个区域处处是机会,到内地城市打通资源是非常重要的。”陈昊雯说,无论是上海原来的人脉社群,还是她新建立的广州、深圳等地的人脉社群,都是她在香港创业的重要资源。

  2月23日,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举行了“高才通”创业者和香港高校“教授天团”的交流活动。尚海龙明显感觉到,大量创业者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非常宝贵,他们跟香港的科研能力相结合,可以产生很大的“化学变化”。

  “高才来到香港,无论是创业也好,就业发展也好,或者是带着创新技术来到香港转化也好,对香港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肯定是有帮助的。”尚海龙说。

  而就在今年年初,粤港两地政府签署《关于推进粤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协议》,为促进大湾区多元人才流动,以至为大湾区广纳高端人才开创新篇章。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才在大湾区的澎湃浪潮中书写创业故事,也会在区域发展进程中收获财富和成长,实现双向奔赴。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