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6:20:26 来源: sp20250101
图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俯瞰。 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塔吊节节上升,高楼拔地而起。近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 一批优质科研空间集中竣工,汇聚材料科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项目,标志着河套合作区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河套合作区建设带来新机遇。一年来,深港携手推动河套合作区创新资源加速汇聚,高端科创资源从“零星散布”到“集聚发展”,一大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凭借协同创新的独特优势,河套合作区正加快打造科创新高地,向“世界级科研枢纽”目标奋进。
成果涌现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歌词中的“小河”,指的就是深圳河。河水蜿蜒而过,一侧是深圳,一侧是香港。位于深圳河两侧约3.89平方公里的河套合作区,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最直接的对接点。一年来,这片科创热土处处流动生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近日,华润生命健康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牵头成立的联合实验室等多家科技创新机构落地河套深圳园区。“这些国家级机构、龙头企业把实验室、研究院设立在深圳园区,将吸引更多企业和机构入驻,形成科创集聚效应。”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说。
这正是河套合作区科创活力持续提升的缩影。在河套深圳园区,机器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纷纷入驻,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孵化在此加速布局,创新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生态系统也不断在这里形成。
截至目前,河套深圳园区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累计超过160个、科技企业440多家,汇聚6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8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香港5所世界知名高校重点科研项目13个,吸引16名海内外院士专家和1.5万余名科技科研人才,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展现出强劲动能。
优势互补
在河套合作区,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香港科研实力雄厚,深圳产业完备度高,发展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河套合作区建设启动后,香港特区政府、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组织多批次实地考察,香港社会各界对加强深港合作、打造国际科创中心逐渐形成共识。去年9月,内地首个由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导运营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在河套合作区开园,首批16家香港企业、机构组团入驻,目前已累计引入超50家香港科创机构和企业。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5所高校陆续在河套合作区设立了10个创新研发平台和一系列创新孵化载体。“我们布局了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17个实验室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说。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传感器,用于引导机器人工作,精度最高达0.5微米,可在多个领域替代同类进口产品。”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丁克是最早落户河套合作区的香港青年之一,他创办的企业已经实现香港研发、深圳落地、佛山生产、销往全国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香港的科研优势叠加深圳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可谓珠联璧合,对初创公司来说十分有利。”丁克说。
规则衔接
“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完成通勤,太方便了!”近日,河套合作区首班深港跨境直通巴士从深圳园区出发,途经“一号通道”,约半小时“点对点”直达香港科学园。这样的“河套速度”,让河套深港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雪莱很惊喜。
在河套合作区,如何让人才、物资、资金、数据等科创资源更加便利“过河”,让深港协同发展之路更加通畅?“围绕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三大定位,加速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落实推动科技创新要素流通各项政策,优化服务配套。”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曾坚朋说。
通过“科汇通”试点业务,越来越多科研机构拿到从香港转入的境外科研经费,破解科研资金跨境难题;经过“一号通道”直达香港,“白名单”科研机构人员便捷穿梭于深港两地办公室……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首个“AI+药物研发”创新药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河套合作区竞相涌现。
不久前,河套合作区印发《深圳市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河套深圳园区专版)》,涵盖建筑、医疗、法律、金融等8大领域28项职业资格,境外专业人才在河套深圳园区执业将更加便利。
“在河套这个‘特区中的特区’,科技创新建设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中国科学院院士、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首任主任薛其坤说。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