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河为什么还要关注沙?(把自然讲给你听)

发布时间:2024-11-24 02:41:37 来源: sp20241124

  泥沙是塑造河道的物质基础,泥沙的输移和沉积决定了河道的形态及演变过程。理清水沙关系,才能精准调控与施策

  

  九曲黄河“斗水七沙”,万里长江大浪滔滔。黄河和长江,水沙关系各有什么特点?

  水利部发布的2022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显示,长江代表站大通水文站2013至2022年的年平均输沙量为1.13亿吨,年平均含沙量约为0.12千克/立方米;黄河代表站潼关水文站2013至2022年的年平均输沙量为1.82亿吨,年平均含沙量约为5.96千克/立方米。计算结果显示,长江2013至2022年平均含沙量仅为黄河的2%,但年输沙量却达到了黄河的62%。

  输沙量和含沙量有何区别?含沙量是指单位体积水体中所含的泥沙质量,侧重表明泥沙浓度。输沙量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总量,侧重表明泥沙总通量。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水沙关系呈现“水少沙多”特点。而长江入海径流量远远大于黄河,长江流域代表站2022年实测径流量为7712亿立方米,约为同期黄河流域代表站的30倍,整体呈现出“水多沙少”特点。但水流量越大,所挟带的泥沙量也越多,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长江年输沙量与黄河年输沙量相比差距缩小。

  此外,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区域发展水平、河势水势不同,水沙关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上游是长江流域重点产沙区,总体表现为“水多沙多”,但由于水库拦蓄,导致水流携带泥沙能力减弱,大量泥沙淤积库区。而中下游河道宽阔,地势平缓,则表现为“水多沙少”。

  不同的水沙关系会对河流生态和治理造成哪些影响?泥沙是塑造河道的物质基础,泥沙的输移和沉积决定了河道的形态及演变过程。简单来说,“水多沙少”容易引起冲刷,导致河床侵蚀下切。“水少沙多”则容易导致泥沙淤积,抬高河床,影响行洪能力、通航条件等,必须及时疏浚清淤。此外,泥沙也是河流运输化学物质和生源物质的重要载体,比如泥沙中富含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可发挥有效调节作用。

  理清水沙关系,才能精准调控与施策。治理大江大河,不能仅是治水,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比如,在长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水库拦沙调沙等一系列举措取得明显成效,2013至2022年长江上游年均输沙量相比1950至1990年多年平均值减少超4亿吨。可见,应统筹开展水工程调度、水生态环境治理、水土保持、河(航)道整治等工作,系统发力,促进水沙关系协调。

  还应注意的是,河砂和河沙有一定区别,“沙”是自然的颗粒级配,没有含泥、污、杂物的限制要求,是个总称呼名;“砂”意味着可作为建筑材料,是有一定质量要求的土类。河砂因质量较高、开采方便、成本较低等优势,成为重要物资材料。为了遏制过度开采、非法采砂等现象,维持协调的水沙关系,要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一方面加强管理,依法、科学、有序开展采砂,切实做好长江大保护;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河道整治、水库清淤、航道整治等疏浚砂综合利用,发挥河砂的经济与生态价值。

  (作者为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防洪减灾研究室副主任,本报记者王浩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9日 13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