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饮食)黄山脚下,臭鳜鱼遇见披萨

发布时间:2025-01-11 06:45:29 来源: sp20250111

   中新社 黄山5月23日电 题:黄山脚下,臭鳜鱼遇见披萨

  作者 徐雪莹

  安徽黄山南溪南村,一栋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里,中西结合的“臭鳜鱼披萨”吸引众多游客专程“打卡”。店长卓文(Adrien Brill)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热爱中华美食,曾拜师徽州臭鳜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钟少华。

  “臭鳜鱼是徽菜的代表之一。而披萨对我来说是家乡菜,也是世界菜。”卓文告诉记者,或许是外国人身份和当地特色相结合,带来了多元视角,从而孕育了臭鳜鱼披萨。

  当地有村民将卓文的披萨称为“洋大饼”,许多游客从几百公里外的合肥、长沙、武汉专程赶来,亦不乏外国食客循着网线前来探店。

图为卓文的披萨店里制作的“臭鳜鱼和毛豆腐双拼披萨”。  徐雪莹 摄

  五花肉切块熬出肉香,姜丝、蒜片去腥,本地土辣椒酱调香,再放入煎好的臭鳜鱼中火焖煮。约20分钟后,将带有五花肉碎的浓稠汤汁淋上披萨饼胚,放上蒜瓣状的鱼肉粒与大块马苏里拉奶酪,撒上青红辣椒片、腌渍洋葱,再淋上一圈橄榄油。置于400摄氏度左右的柴火窑炉中,约90秒即烤制完毕。一口咬下,臭鳜鱼的咸香浓郁裹挟奶酪的细腻绵长一同袭来。

  作为中国徽菜头牌的臭鳜鱼,已有近300年历史。“桃花流水鳜鱼肥”,每年桃花盛开的时节,鳜鱼最为肥美。为防止新鲜鱼肉腐烂变质,外出的徽商摸索出了腌制和发酵的方法,臭鳜鱼的“臭”即源自该过程中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和胺类等物质。

  源于欧洲的披萨同样历史悠久。中世纪时,“披萨”一词首现于意大利文献。18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以奶酪和番茄为馅料的披萨成为居民的家常便饭。19世纪中后期,披萨被意大利移民带去美国,后成为风靡全球的美食之一。

  除了臭鳜鱼披萨,卓文的店里还售卖毛豆腐披萨、用时令南瓜制成的秋收披萨等,近期还上新了甜口披萨饺子。“不亚于一个日本人在里约热内卢卖重庆小面。”有人这样形容卓文的披萨店。

图为卓文开在安徽黄山南溪南村的披萨店外景。 (受访者供图)

  澳大利亚视频博主“Amy艾米饭”曾前往几十座中国城市品味美食。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卓文的视频,出于好奇“打卡”了店里两款热门披萨。她说,臭鳜鱼披萨吃着并不臭,腌洋葱的清甜刚好平衡鱼肉的咸辣。另一款臭豆腐披萨,更让其直呼“配上腐乳那近乎张狂的咸香鲜辣可真的是绝了”。

  卓文和中国的缘分由来已久。因出生后是一位中国阿姨帮忙照看,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中文。后来,他前往四川大学读本科,在草莓音乐节上结识了妻子邱桐。如今,他们定居于邱桐的家乡黄山,卓文在高校当老师,闲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厨艺教程。

  2023年,在当地乡村振兴项目的支持下,“卓文的小食堂”从屏幕前移到橱窗里。店铺开在南溪南古村落的一栋临江小筑中,基础设施费用由政府补贴。从装修到经营,村里的邻居时常来帮忙,有时捎上自家新摘的瓜果。厨房里,一座传统柴火窑炉引人注目,上有邱桐和伙伴共同绘制的卡通小熊图案。在卓文看来,做披萨的最高境界必须是柴火窑炉,不仅披萨的质感和口味更好,“还能品味人与食物之间古老而原始的神奇关系”。

图为卓文用传统柴火窑炉烤制披萨。 (受访者供图)

  在卓文的社交媒体账号上,“挑战100种披萨”系列视频不时更新。“我们越来越觉得这样做是可持续的,而且既好玩又有意义。”卓文说。(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