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3:31:08 来源: sp20241124
杜九飞为即将入伍的新兵讲述红军故事。
“虽然没能治好你的病,但我会一辈子把你当亲人一样守护”
摆上水果,献上菊花,点上三炷香……又是一年清明,红军烈士墓前,杜九飞和杜周波就像祭奠自己的亲人一般虔诚。
林间风响,仿佛低沉的哀乐。轻抚墓碑,那些过往的片段,就像一张张复活的老照片,又一次浮现在杜九飞眼前——
打记事起,瘦高个、叼着旱烟袋的父亲杜国安,经常会牵起他的小手,穿过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到红军烈士墓前喃喃自语,似乎在与红军烈士交流着什么。
无数次,父亲总会对着墓碑念叨:“虽然没能治好你的病,但我会一辈子把你当亲人一样守护!”
“这里面是谁?为什么父亲每天都要来看看……”年幼的杜九飞内心充满好奇。
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安静肃穆,杜九飞蓦然看到,父亲饱经沧桑的脸上已热泪长流。
“他是我们的一位亲人。”彼时,懵懂的杜九飞并未理解父亲的话。直到多年后,他才渐渐理解父亲守护红军烈士墓的真正含义。
花开花谢间,杜九飞长大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渐渐在父亲口中变得清晰。
1936年4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突破敌人层层封锁,抵达沾益境内。途经新发村时,红军夜宿村里。
时年21岁的村民杜国安,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红军。尽管红军一路行军疲惫,但一到村里,立即主动为老百姓挑水砍柴、清扫院子,给杜国安和村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愧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杜九飞回忆,父亲告诉他,红军的到来受到群众们热烈欢迎,许多乡亲不顾危险,掩护和抢救红军伤病员,给红军带路送情报,并提供住宿。
为了不打扰群众,红军在一个清晨离开了村子。队伍走出村子约两里地,杜国安看见几名红军抬着一位伤员折返来到他家,请他帮忙收治病重的红军战士。
看到杜国安夫妻点头应允后,红军一位领导从口袋中掏出两块银圆塞到杜国安手中,嘱托他一定想办法治好病重的红军战士,让他康复后往昆明方向追赶队伍。交代清楚后,几人就匆匆消失在茫茫晨雾中……
苦于山村简陋的医疗条件,纵使杜国安夫妻想尽办法,最终还是没能留住红军战士的生命。夫妻俩把自家房屋门板卸下,赶制成一副简单的棺材,收殓烈士遗体。
“听父亲讲,那时反动派发现谁家收留红军是要杀头的。”杜九飞说。为避免意外发生,杜国安叫上小叔杜万聪、村民陈大考和付德林,天未亮就抬着红军烈士棺木往石老虎山杜家祖茔走,悄悄进行了安葬。为躲避反动派的追查,4人当场起誓绝不向任何人透露关于红军烈士的半个字。
“虽然没能治好你的病,但我会一辈子把你当亲人一样守护!”叩别红军烈士时,杜国安暗暗发誓。从此,杜家多了一位特殊的“亲人”。
从那时起,守护红军烈士墓,就成为杜国安一家一直遵循的“家训”,延续至今。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忠魂有人铭记”
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红军烈士墓的一切,父亲都对杜九飞守口如瓶。
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条件限制,红军烈士墓只是一个普通的土堆,和杜家的座座祖茔无异。长大后,杜九飞才从父亲口中知道,这里安葬着的是一位红军烈士。
每年清明节,杜九飞都会陪着父亲来给红军烈士上坟扫墓,平时也时常过来看护。他依然清晰记得,每次来到红军烈士墓前,父亲总要把家里与红军烈士的渊源讲一遍,反复叮嘱他,一定要记住这段往事、记住红军烈士。
1975年2月,上级到村里征集红军长征的革命文物。得知消息后,杜国安父子主动把红军烈士的情况向组织进行了如实反映。
自此,红军烈士墓的故事在周边传开。此时,已是小学老师的杜九飞和父亲商量重新修缮红军烈士墓。附近一家工厂得知消息后,免费提供了修缮红军烈士墓所需的一切材料、机械和人力。
1975年8月1日,无疑是杜家人最高兴的一天。这一天,红军烈士的遗骸被重新收殓安葬,红军烈士墓也被修缮一新并立了石碑。
当天,红军烈士墓四周围满了人。杜国安现场当起讲解员,回顾了红军经过村里的历史,并再次承诺一定会把红军烈士当亲人一样守护。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杜国安从黑发守到了白头。
1999年8月,为红军烈士守墓63载的杜国安,即将走完84年的风雨人生。临终前,老人放心不下的还是红军烈士墓。病榻上,他反复叮嘱儿孙们,一定要看护好红军烈士墓。
一诺一生。杜国安一生甘愿为红军烈士守墓的行为,赢得广大村民的尊重与称赞,带动村里人主动加入守护红军烈士墓的行列。
“红军精神已成为我们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即将进入古稀之年的杜九飞,婉拒儿女安排进城颐养天年的好意,与堂兄杜正云一道,甘做红军烈士守墓人,继续践行着父辈的承诺。
“红军舍小家为大家牺牲了生命,余生我也会像爷爷、爸爸一样,继续守护红军烈士墓!”杜周波的一席话,令人动容。
以诺为德,诚信为人。杜家接力守护红军烈士墓的故事,在彩云之南被传为佳话。电影《杜鹃花红》就是以杜家看守红军烈士墓的故事为原型创作、改编的电影故事片。作为杜家人代表,2014年,杜正云获得年度“云南好人”称号,同年11月荣登“中国好人榜”。2015年,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杜正云被授予“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当地人民这样称赞:“山常青,水长流,野花开了一年又一年;心永在,情不断,为红军守墓一代又一代。”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忠魂有人铭记。”同行的沾益区人武部政委王新平说,“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烈士纪念碑,铭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路,照亮未来前行的道路。杜家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守护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杜正云为红军烈士墓描摹碑文。
“守护好烈士,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父辈们当年冒着杀头的危险收治红军战士、安葬红军烈士、为红军烈士守墓,就是为了让我们后代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手指老照片,杜九飞告诉记者,从1973年自己成为小学教师至2006年退休,每年清明节,他都会组织学生来给红军烈士扫墓,向孩子们讲述红军和先烈们的光辉历史,鼓励孩子们继承先烈遗志,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红军烈士是哪里人?他叫什么名字?他的亲人在哪里?“听父亲讲,好像是湖南口音,但不能完全确定。”杜九飞告诉记者,他们的确有过帮红军烈士寻亲的想法,可惜掌握的线索太少,一直未能如愿,这也成为他们的人生遗憾。
采访中,杜周波向记者透露,这些年,他和父亲在沾益区政府和区人武部帮助指导下,在守护好红军烈士墓的同时,不断收集和整理在当地群众中口口相传的红军故事及红色老物件、老照片,进一步充实当地红色教育资源。
漫步在新发村,郁郁葱葱的林木之中,座座漂亮的小楼拔地而起。
“没有先烈们的无私付出,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哪能发家致富?”杜周波时常教育自己的两个孩子:“社会进步了,你们的文化水平也高了,但决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在家庭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后参军报国。
一家人守护,一群人联动,就像一个漩涡层层荡开涟漪,如同花香般传遍大地,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早已搬迁进城居住的村民杜成香,每年一到清明节,都要带着一家老小赶回来给红军烈士扫墓。平常,周边村民也都自觉加入守护红军烈士墓的行动中。岁月侵蚀下,红军烈士墓只要出现需要维修的地方,大家都会争相捐款捐物捐工。
2014年,在当地政府牵头下,军地出资进一步整修拓宽了红军烈士墓和进出道路。这几年,曲靖军分区和沾益区人武部协调地方部门,专门把红军途经辖区的红色故事进行收集和整理,拟编印成册作为全民国防教育授课提纲下发。
清明节前夕,沾益区30多名入伍新兵,在区人武部的带领下,整齐列队在红军烈士墓前,倾听杜九飞讲述红军的故事。一堂红色教育课,开启了新兵们即将到来的火热军旅生活。
“把参观瞻仰红军烈士墓作为新兵入伍前‘第一课’,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王新平说,2000年以来,区人武部每年组织应征青年到这里瞻仰,开展集体宣誓活动,在他们心灵深处打上红色烙印。
“让英雄不朽的不是墓碑和名字,而是他们的故事。”在王新平看来,一个民族对于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不忘却。
“这里既是无名红军烈士的‘家’,也是我们心灵的净土。照顾守护好烈士,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曲靖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人民群众自发守护红军烈士墓,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全民国防教育课。
“烈士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但他活在越来越多人的心里。”杜九飞说,“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又到一年清明节,英烈往事尚在耳。此刻,记者眼前,又一次浮现出戴着红五星帽,穿着绿军装,笑意盈盈,英姿勃发的红军战士的身影……
今天,我们拿什么告慰先烈?答案,在一个个接力守护红军烈士墓的队伍里,在一个个幸福安宁的日子里。(陈典宏 唐亚平 柯穴 )
红军墓志铭。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