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2:02:31 来源: sp20250111
卯兔追冬去,辰龙报春来。甲辰龙年新春期间,海峡两岸欢庆璀璨、万家团圆,两岸同胞共叙亲情、乐享天伦,尽显平安团圆心。华夏大地暖流涌动,祥和喜乐年味浓浓,两岸同胞怀着对龙年的美好祝福,共度新春佳节。
九州迎春同欢庆
上海豫园灯会,“一夜鱼龙舞”的中式浪漫,让留在上海过年的同济大学台生刘颖,沉浸在热闹繁华的年味当中。
“学校为留在大陆过年的台湾学生举办了联谊活动,一起写福字、对春联、剪窗花。”刘颖说,学校的关爱,让她的大陆新年更多了几分家的味道。
新春之际,大陆开展种类多样的迎新年活动,让同胞在龙年伊始便感受到大陆的热情与温度。
在北京,“走基层、交朋友”新春送福活动向台胞赠送《政策服务包》;在浙江,“千封家书寄台湾”活动让“家书”跨越海峡,传递乡情;在四川,两岸同胞在“在川台青新春围炉会”中同唱《相亲相爱一家人》,共叙亲情、共庆新春……
海天难为堑,回家的路从不漫长。距台湾千里之外的祖国北疆,“中国红”与“冰雪白”的组合,编织出台胞连湘维独特的春节记忆。
8年前,连湘维与来自黑龙江的王仁东结婚并在台生活,今年他们带着两个女儿一起来到王仁东老家同江市过年。“一看到雪,我和孩子都激动坏了,冰雪世界中的大红灯笼更显年味浓郁。”连湘维说。
同样和大陆亲人过年的还有“福州女婿”邱庆龄,他提前一周便从工作地上海回到福州。置办年货、走亲访友、祭拜土地公……过年习俗看似繁多,但追求只有一个——团圆。
今年,他和妻子在除夕夜向台湾的亲友“云端”拜年。邱庆龄“登陆”十余年,无论在何处过年,他都会拨通海峡对岸家人的电话。
宝岛贺岁年味浓
一桌团圆饭,最是年味浓。为了这份寻常烟火中的温柔,春节前一两周台湾民众便开始张罗起来。台北迪化街,花生、瓜子、糕饼,店家各色年货满坑满谷;台北南门市场,各类源自大陆的年货食材让人应接不暇。
除夕当天,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刘德文,给社区独居“老兵”们挨家挨户送年菜。做里长20多年,刘德文照顾眷村老人,更因老人托付,一次次抱着逝者骨灰跨越海峡,带他们魂归故里。
刘德文是台湾土生土长的“本省”闽南人。除夕夜,他和兄妹们带着家小回到乡下的三合院,加起来16位,跟父母围炉,要摆两桌,是一年最热闹的时刻。
海峡难隔鸿雁,岁月不改人心。放鞭炮、除夕守岁、点平安灯……民族节日是刻在两岸同胞血脉中的文化底蕴,这些过年习俗早已成了宝岛贺岁的“保留项目”。
在大陆攻读博士的陈柏翰春节前回到台湾过年。他不到10岁的侄子,在吃过年夜饭后和邻居小朋友跳起了“科目三”。“这次回台湾,发现台湾的大陆元素越来越多。街头巷尾,螺蛳粉等大陆流行美食深受喜爱。”他说。
春节期间,全台从北到南“走春”活动丰富。台北松山文创园区举办“年节故事展”,演绎中国童话故事;新北平溪天灯节如约而至,祈福顺遂平安;台南“台湾灯会”以“龙来台湾”恭贺农历新年……
腾龙纳福开新篇
大年初一晚,2024年海峡两岸春节焰火晚会在厦门和金门开启,7万余枚烟花,在约30分钟的绽放中照亮厦金夜空。两岸同胞仰望夜空,在璀璨烟火中许下美好愿望。
岁在甲辰,龙腾祥瑞。海峡两岸,春意渐浓。两岸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居,对龙年总会多一份特别喜悦与期待。
湖南台商郑聪俊、郑扬父子今年从长沙回台北过年。“奶奶102岁了,今年过年是人最齐的一年,50余口都聚到了奶奶家。”郑扬说,“奶奶看到我们在大陆成家立业、生活事业幸福顺利,很是欣慰。”
1993年,郑聪俊来到长沙投资兴业,深耕多年,品牌“罗莎”在当地已颇有名气。郑扬对今年在大陆的发展充满信心,“预计位于湖南株洲的罗莎烘焙文创园区今年能顺利投产,集工厂、文创、观光为一体,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竹清华大学学生周永秦今年在台北和家人如旧过了一个团圆年。龙年,他面临大学毕业、升学考研,春节期间他特地到台北行天宫祈愿。
“龙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元素,象征兴旺与力量。期许自己课业鱼跃龙门,更期待两岸新的一年共创繁荣、万事兴‘龙’。”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王承昊 陈键兴 刘明洋 张玉洁)
(责编:崔元苑、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