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9:33:52 来源: sp20241125
“五一”假期,景区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热点,各景区纷纷开启“人从众”模式。有网友感叹,感觉到处都是人山人海。
景区过大的人流量,难免会出现排队时间长、服务打折扣等问题,而且容易对一些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早在2015年就出台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指导全国旅游景区开展最大承载量核定工作。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出优化旅游消费服务。推动优化景区预约管理制度,准确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
所谓景区最大承载量,是在景区日开放时间内,在保障景区内每个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要求,景区承载量核定工作由景区主管部门科学测算和核定或委托机构进行。规划合理的承载量,无疑会有效保障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活动,景区的生态保护、旅游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也会得到全面提升,从而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实际上,对于承载量这个数字,游客往往并无概念,而切身的体验是真实可感的。对于游客体感而言,有些景区已经拥挤不堪,但人数其实仍未“超限”。承载量综合多项指标,也覆盖旺季淡季,势必要平衡综合收益。这就会出现淡季人少得可怜,而旺季又人满为患,甚至有种说法是“靠假日挣够一年的钱”。
旅游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形式。作为旅游目的地关键指标之一的景区承载量,直接影响景区生态、游客体验甚至是生命财产安全。景区为了发展综合考量无可厚非,但如何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承载数字与游客体感,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目前,很多景区上线了小程序等智能化预约系统,实行分时、分段、预约进入景区,并鼓励游客“避峰”“错峰”游览,还有些景区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承载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便于游客掌握情况,统筹规划,少跑冤枉路。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升级,呈现多样化、品质化的特点。对于旅游部门和景区方来说,一方面,在核定最大承载量时要避免经验主义和短期主义,需综合考虑空间、设施、生态、社会等因素,确保科学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扩大有效的景点供给、时间供给,让游客有更多选择权。
(责编:郝帅、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