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08:46:08 来源: sp20241205
10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促进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科学成果。
“三步走”描绘空间科学发展蓝图
当前,我国空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部分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以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为代表的空间应用蓬勃发展,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相较而言,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的数量还比较少,产出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规划的制定,将有助于我国空间科学工作进一步锚定目标、统筹力量。
面向世界空间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我国现有学科、人才队伍及工程技术等优势和特色,规划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以及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宇宙起源与演化、宇宙重子物质探测、空间引力波探测、地球循环系统、地月综合观测、空间天气探测、太阳立体探测、外日球层探测、可持续发展、太阳系考古、行星圈层刻画、地外生命探寻、系外行星探测、微重力科学、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空间生命科学等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规划形成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明确了分三个阶段实施的科学任务规划。其中,第一阶段至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至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第二阶段为2028年至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第三阶段为2036年至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表示,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夯实基础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科学普及,持续推动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空间科学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空间科学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悟空”号开展暗物质粒子探测,“墨子”号首次开展空间尺度量子科学实验,“羲和”“夸父”竞相逐日,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我国火星探测序幕,中国空间站建成我国首个太空实验室……这些任务的实施,推动我国在暗物质粒子探测、量子力学检验、太阳“一磁两暴”观测、高能时域天文观测、月球形成与演化、火星环境与地质构造、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
以载人航天为例,经过30多年实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顺利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工程目标,同时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成果。
在载人航天阶段,国内首次开展28项空间科学实验,为我国空间生命、材料等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空间实验室阶段,再次开展50余项科学实验,其中空间冷原子钟、伽马暴偏振探测等项目取得国际领先的科学研究成果,引领我国空间科学快速发展。在空间站阶段,依托“天宫”空间站舱内配备的14个科学实验柜、5个应用载荷通用支持平台和舱外配置的3个暴露装置及其他载荷适配器,目前我国已在轨开展百余项科学实验,通过神舟飞船6批次返回百余项科学样品,取得一批突破性进展。
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空间科学将续写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围绕空间天文重大前沿问题,我们将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有望在宇宙学、星系科学、银河系、太阳系天体、暂现源(短时间内出现后很快消失的天体)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科学突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我国将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任务,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已初步规划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3个领域9大方向的科学目标。
深入推动空间科学国际合作
和平利用外空关乎全人类福祉,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进入21世纪,空间科学国际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几乎所有的旗舰型空间科学任务均包含国际合作要素。通过国际合作,不仅能够降低一个国家的投入和风险,而且能够倍增科学和应用产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我国始终坚持以和平目的开发利用外空,秉承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和包容发展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们将深入推动多种形式的空间科学国际合作交流,让空间科技的成果更好更多地造福人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介绍,在任务合作方面,既有任务间的深度合作模式,也有各方任务之间相互配合、联合观测的方式,还有联合研制或相互搭载有效载荷的方式;在合作研究方面,将通过跨国组建优势互补的联合科学团队、持续扩大科学数据的全球开放共享、大力推动科学团队的联合研究等举措,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
此外,我国还参与了“国际与太阳共存”“世界空间天文台及紫外天文”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牵头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我们将继续与更多的国际同行携手,为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王赤表示。
(记者 张晓华)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