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0:03:37 来源: sp20241125
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在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们奋斗在忙碌的生产一线,攻关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前沿……他们在千帆竞发的经济建设中奋楫争先,奏响劳动光荣的时代强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贡献智慧和力量,激励着更多人奋力向前。
勇闯地下“珠峰”
5月1日,我国最大超深油田——富满油田勘探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此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企业高级技术专家、碳酸盐岩研究部主任张银涛,扎进一堆资料里,正一口井一口井地梳理着高产富集井的油气脉络。
工作中的张银涛。受访者供图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主体均在八千米以下,储层仅仅沿断裂带分布,具有埋藏深、压力高、非均质复杂等特征,远远超出了教科书上的认识和东部油田的经验。
“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张银涛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攻关,优化算法组合,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测试,终于研发了“双重滤波+振幅变化率”断裂识别技术体系,解决了塔里木盆地弱走滑、小断距断裂识别的瓶颈问题,首次精细刻画与识别出台盆区70条走滑断裂格局,为断控型碳酸盐岩的研究和部署奠定了资源基础。
“碳酸盐岩的井特别脆弱,每口井都得小心翼翼,像娇贵的瓷娃娃,轻了,打不到目的层,太复杂,随时都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张银涛感叹道:“打一口井太难了,从部署井位到试油,我们全程参与并跟踪监测,一路走来,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工作17年来,闲不下来的张银涛带领团队,不断挑战着超深层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攻关形成的断控储层描述技术,解决了超深断控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系列技术难题,获得满深1、富源3、满深7等一系列重大发现,落实了富满10亿吨级优质储量区,夯实了富满油田上产500万吨的资源基础。
相比这些荣誉,“在书写端牢能源饭碗的答卷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是自己最骄傲和自豪的‘勋章’。”张银涛说。
焊枪雕琢“报国梦”
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里,6台焊接机器人正在“上岗”,它们的精准度达到了十分之一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这些机器人的研发者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海林。
刘海林(右二)和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扎根焊接一线26年,他参与了荔湾3-1、亚马尔LNG、流花16-2、“深海一号”能源站、渤中19-6等重大工程项目50多个,攻克S690高强钢焊接、双金属复合材料焊接、超深水海底管线焊接等技术难题20多项,完成焊接技术革新50多项,解决技术问题近100项……
电焊是个技术活,一道完美的焊缝,有时需要手臂精确摆动2万多次,每次幅度误差不能超过0.2毫米。
为了焊出漂亮的焊道,做学徒时,刘海林每晚在胳膊上吊上板砖,练习手腕的耐力和稳定性。这种“魔鬼训练”换来了过硬的焊接质量——他掌握了6项“绝技”,创造了“左右手无限制焊接操作”技术,成功解决海洋钢结构施工中盲区焊接的难题。
2004年底,秦皇岛32-6项目正在施工。零下12摄氏度的气温里,他匍匐着钻进直径只有50厘米的钢管里,焊接距离地面仅5厘米的焊缝。3个多小时的连续焊接,他始终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全身都冻麻了,最后还是同事们把他从管子里硬拖出来的。
近年来,刘海林和团队自主研发我国首条双金属复合海管焊接工艺,攻克9Ni低温钢焊接、超深水海底管线焊接等20多项技术难题,使我国海管焊接完成“全手工、半自动、全自动”的三连跳,跻身国际海管作业领域“第一阵营”,管线日铺设速度提升100倍,创造了世界海管作业的“中国速度”。
“95后”通风尖兵
5月1日,当清晨的阳光洒满乌兰木伦煤矿的时候,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李岩正带领着班组开启了一天的工作。“井下气体虽然难以捉摸,但通过我们的努力,终会将它变成可读的数据、变成醒目的信号,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李岩说。
李岩在井下对通风设备进行检查。受访者供图
2019年9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95”后李岩,来到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乌兰木伦煤矿通风队,从事监测监控工作。在这里,他知道了煤矿有项重要的业务叫做“一通三防”。而监测监控系统是“一通三防”中重要的一部分。
为攻克它们,李岩像一块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岗位技术知识,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向他人请教。一次次问题的查摆,一次次故障的分析,一次次疑难的化解,逐步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2021年,井下遇到了一个难题,掘进队在早班检修时,设备和线缆一切正常,但到生产开始时,工作面的传感器就无规律地闪断,严重影响生产。“一定要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李岩在井下值守10多个小时后发现了问题所在——梭车经过时产生的磁场干扰了传感器的正常工作。他立即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优化方案,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李岩的工友杨军说:“只要碰到问题,他就坚持去解决.大家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能想出解决的方法,他的韧性值得我们学习。”
2023年,李岩代表公司参加第23届全国煤炭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示范赛。比赛现场,闭上双眼,伸出手指,准确地触碰到自己需要的工具……最终,李岩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个人金奖”。
把握井下通风命脉,守护井下系统安全,万米巷道中,处处留下了李岩的足迹。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这是李岩眼中工匠的样子,也是他一直的努力方向。
60后“小伙”追光记
5月1日,当阳光照在位于河北邢台的华能清河甘阳电站的光伏板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能邯峰电厂新能源运维办站长梁冬青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戴着安全帽,手拿测温仪,穿梭在光伏板、升压站和储能仓之间,开始了新一轮巡检。
梁冬青对设备进行巡检。受访者供图
巡检完毕回到主控室,电话响起。“华能清河甘阳电站一切正常,储能已按要求全部充满。”梁冬青盯着面前的显示屏对着电话说道。放下电话,他轻触主控台上的几个按钮,完成了一系列充电后的维护操作,他再次核对了一遍储能仓的状态数据,确保一切准确无误。
每次充电过程都是对电站储能系统的一次重要考验,他深知,储能仓的稳定运行是光伏电站可靠供电的基石,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
始终热爱,奔赴山海。2023年5月,“60后小伙”梁冬青响应绿色发展号召,主动请缨,投身新能源发展建设,成为华能邯峰电厂首个自主运维光伏电站的站长。
上任伊始,恰逢清河电站即将首并投运,他白天带领投运筹备小组调试设备,晚上加班编写电站运行检修规程、电气接线图册、升压站反送电方案、光伏电站并网方案,连续奋战近30个昼夜,确保华能清河28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升压站反送电一次成功、并网一次成功、发电一次成功。
“差不多三十多个小时没合眼了,但我很兴奋,我觉得我们厂新能源从零开始,一步步走到现在特别不容易。”他说,“我也很荣幸,能在邯峰电厂发展两次历程中留下我的足迹。”
科技助力数字金融发展
这个“五一”假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费)副总经理兼首席信息官蒋宁依然在一线忙碌着。
在马上消费工作这些年,蒋宁将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数字金融的产业化需要,构建了全闭环普惠金融技术体系,打通了消费信贷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为科技创新“领头人”,他带领公司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800多件。在科技支撑下,马上消费解决就业3300余人,累计贡献税收超80亿元。
与此同时,蒋宁带领团队践行社会责任,推出“富慧养”智慧养殖系统,助力乡村振兴,该技术平台已落地赋能重庆10个区县,助力综合养殖成本下降15%左右、农户增收20%以上。
“这份荣誉属于整个集体。”蒋宁表示,“这不仅是一枚奖章,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投身金融新质生产力发展。”
(责编:郝帅、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