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科技”,将碰撞出怎样的抗衰老火花?

发布时间:2024-11-23 05:20:37 来源: sp20241123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6月15日,抗衰老和慢病防治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抗衰老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陕西咸阳召开。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正如这场学术盛宴,凝结了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精髓,围绕早衰及老龄化问题,从中医对于早衰整体系统的认识切入,与会专家就过早衰老与机体整体机能、系统功能之间的影响与联系等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和探讨,上演了一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思维碰撞,促进了中医药抗衰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抗衰老领域的研究不断刷新生命奇迹,探索着医学厚度,取得了一项项新成果。大会立足陕西,辐射全国,吸引了来自全国多地的三甲医院和抗衰老领域专家参会,聚焦抗衰老的最新科研成果展开深入探讨。

陕西中医药大学范小璇教授在会上发表致辞

  陕西中医药大学范小璇教授在致辞中指出,《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指出293种疾病中有92种被确定为与年龄相关,最主要的是心脏病、糖尿病、中风、阿尔茨海默病等,并把衰老列为可治疗的疾病。“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相结合,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对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范小璇说。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抗衰老研发平台,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抗衰老中心以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为指导,开展‘气络学说指导八子补肾胶囊抗衰老研究’,采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整体、系统、细胞、分子等多个层面,揭示其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影响。研究发现八子补肾胶囊对于整体衰老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功能减退或衰老相关疾病均表现出确切改善作用。”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抗衰老中心负责人侯云龙教授在题为《科技创新驱动中医药抗衰老新发现》的学术报告中介绍说。

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抗衰老中心负责人侯云龙教授作题为《科技创新驱动中医药抗衰老新发现》的学术报告

  “5月20日,国内首个全生命周期记录的1200只小鼠的大规模抗衰老研究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喂食八子补肾胶囊小鼠的最长寿命比自然衰老小鼠的最长寿命延长了8个月,即达到38个月!据文献报道,已知的同品系小鼠的寿命一般是20到30个月,小鼠生命的1个月相当于人类生命的3.5~4年。八子补肾胶囊延长自然衰老小鼠最长寿命达8个月,挑战了生命长度,实现了中医药抗衰老研究的重大突破。”侯云龙分享了这一科研成果。

天津中医药大学边育红教授作题为《气络学说指导下中药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

  随着老龄化日益加深,骨质疏松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会上,天津中医药大学边育红教授在题为《气络学说指导下中药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中指出:“在对八子补肾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关注最早的是骨质疏松,研究显示:40岁-4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0%,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衰老导致的骨质疏松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密切的联系,而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骨细胞,可以有效延缓骨骼衰老,并改善骨质疏松。对此,边育红教授团队展开的研究发现,给骨老化模型小鼠喂服八子补肾后,衰老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潜能明显增加,骨小梁形态与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证实了八子补肾对于在改善骨质疏松、对抗骨骼衰老方面有明确作用。

  近日,国内首个抗衰老中成药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该研究论文《八子补肾胶囊治疗早衰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国际植物医学领域权威期刊《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影响因子7.9,SCI中科院一区)上发表。

  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徐凤芹教授在其题为《补肾填精类中药抗衰老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中指出:“该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牵头、联合8家中心共同开展,试验入组了30至78岁的530名受试者,随机分配至八子补肾组或安慰剂组,分别予以八子补肾胶囊和安慰剂。研究结果显示:八子补肾胶囊能有效干预肾精亏虚证包括神经精神、皮肤毛发、骨骼肌肉、泌尿生殖四个方面的衰老症状;能改善患者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身心健康状态;能提高受试者生活质量,包括健康和日常活动、感觉以及总体健康情况;运动功能方面,如五次坐立时间、握力、平衡测试、步行速度和肌肉量等均有显著改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八子补肾组的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安慰剂对照组,提高端粒酶活性是医学界公认维系端粒稳定抵御衰老的重要手段。而且研究发现,八子补肾胶囊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此次大会由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抗衰老专业委员会协办,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士工作站、陕西中医脑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系承办。(陕西网)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