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4:46:32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陕西富平6月27日电 (记者 陈溯)6月下旬的黄土高原,阳光普照之下,昔日公众眼中的“荒山万壑”已经披上“绿衣”。陕西正悄悄蝶变,描绘出“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由美变富”的生态画卷。
留下“生态之水”
中国是缺水大国,以黄土高原为主要地貌的西北地区更是普遍存在缺水少绿的问题。陕西人均水资源量1061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50%。为破解缺水难题,陕西全力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全社会节水效能,努力留下“生态之水”。
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温泉河畔,记者看到,昔日一度干涸断流、杂草丛生的富平县“母亲河”已经换了一副模样,水草丰美、蜿蜒曲折的美丽河岸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散步休闲。当地为解决水源不足的难题,通过利用中水作为河道补充水源,同时,种植芦苇、菖蒲、荷花等水生植物,全面净化水体,形成一条城市绿色走廊。
温泉河美景 中新网 记者 陈溯 摄受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的痼疾,治理水土流失是陕西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任务之一。
多年来,陕西全面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以榆林市为例,榆林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当地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淤地坝群,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强度由“高”到“低”的历史性转变,年入黄泥沙由20世纪五十年代的5.13亿吨减少到现在的2.12亿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左怀理表示,通过推动综合整治,陕西水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改善。2023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较上一年减少126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0.15%。
蝶变“金山银山”
加强水环境治理、提升供水能力不仅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带来了产业兴旺,陕西将自然之水转化为富民之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以前农村人苦,我都不舍得给娃买奶粉,现在这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今年55岁的杨争川是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的柿子果农,他向记者回忆道,过去家乡很难见到绿色,到处都是荒山,一下雨山上的土都会被冲走,留下“沟沟壑壑”。近年来,富平县全面治理环境,在山上植树种草,改坡为梯,涵养水源,杨争川家的柿子也越长越旺盛。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柿子果园坡改梯 中新网 记者 陈溯 摄作为全球苹果生长优生区,近年来,延安大面积改种矮化密植果园,由于加强灌区建设、改进滴灌技术等,当地苹果产业在水的滋养下实现快速发展。2023年,延安苹果面积达到332.8万亩、产量达到464.4万吨,“洛川苹果”“延安苹果”蜚声海内外,苹果树真正成为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左怀理表示,近年来,陕西省深入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管理、水质提升,2023年建成农村供水工程988处,改善提升受益人口221.8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5%。完成18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恢复灌溉面积81.38万亩,灌溉面积3477万亩次,有力保障全省农业生产。
绘就“生态画卷”
“近年来,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田江表示,陕西省以“省之大计”“民之大事”要求,抓实抓细生态保护、防洪减灾、节水控水等重大任务。黄河干流(陕西段)全线连续两年水质达到Ⅱ类,流域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0平方公里,米脂县高西沟村生态治理样板、富平县“五水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陕西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事实上,陕西也是我国水生态系统治理的一个缩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副局长张洪星表示,近年来,我国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黄河实现连续24年不断流。以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等区域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实施了一大批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新建淤地坝、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黄土高原塬面保护等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工程,十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56%。清理整治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突出问题24万多个。越来越多的河湖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陕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较重、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徐田江表示,陕西将全面加强水生态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