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08:13:43 来源: sp20241114
党的二十大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干部作风是影响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青年理论学习小组2023年围绕“关于纠治破坏营商环境的作风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学习小组分赴浙江省、黑龙江省4个市、8个县开展实地调研,同时对辽宁、江苏、福建、山东、广东、陕西等地工作情况进行深入梳理研究,借助全国培训班契机与各地参训学员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调研,摸清当前工作态势,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下步工作建议。
纠治破坏营商环境作风问题的经验做法
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部作风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能职责,监督推动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坚决纠治影响营商环境的作风问题,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坚持“一盘棋”统筹推进。认真履行协助职责和监督专责,坚持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跟进监督,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一盘棋”大力推进、持续攻坚。浙江省把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形成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面深化的推进之势。黑龙江、甘肃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定期调度重点任务,传导责任压力。内蒙古、辽宁、安徽等地连续多年新年伊始即召开全省(区)干部大会,部署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清廉广西建设任务总体系,建立责任落实清单、动态监督清单、督查问责机制,分单元协同推进。山东省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干什么、谁来干、什么时间干、干到什么程度”,向全省党员干部发出“动员令”。
围绕“改作风”督促履责。以改进干部作风为重要抓手,围绕政策落实、行政审批、项目建设、执法监管等方面,加强常态监督、跟踪问效,推动职能部门用心履职尽责。受访企业坦言,“现在政府部门的风气大不一样了”“我们的诉求大部分能得到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也会主动回复”。22个省(区、市)纪委监委在各层级设立了营商环境监测点,建立起营商环境问题反映“直通车”,打出上门走访、政企恳谈、线上服务等系列“组合拳”,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为企业服务保障越来越有成效。福建省泉州市建立党政领导与企业家恳谈会制度、非公有制企业诉求受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民营经济发展顾问和咨询委员会制度,问计于企、问需于企,共同打造良好发展环境。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开发“营商环境在线监督”数字监督模块,建立主体部门牵头、配合部门参与、纪委监委跟进监督的企业诉求“多跨协同”服务模式,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
聚焦“小切口”靶向治理。紧盯制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堵点痛点难点,“室组地”贯通联动,科学精准靶向整治,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辽宁省通过营商环境问题“万件清理”监督行动,清偿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违约拖欠各类账款30亿余元,兑现政府未履行承诺713条,深受企业好评。云南省对发生在群众和企业身边喝点“小老酒”、搞点“小超标”、耍点“小特权”等问题,每季度集中1至2个主题建立清单,精准纠治。黑龙江省聚焦插手干预工程项目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滥用审批权、执法权等破坏营商环境问题,对107个开发区开展专项巡视巡察,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2000余个。安徽省聚焦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新官不理旧账、政策不落地、奖补不兑现、承诺不履行,以及重招商轻服务、只见开工不见产出、“不吃公款吃老板”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查处问题1000余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00余人。
紧盯“绊脚石”监督执纪。坚持严的基调,坚决铲除破坏营商环境的“绊脚石”,以强有力监督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海南省纪委监委专门成立营商环境监督检查室,明确对19种破坏营商环境的表现形式加强监督。贵州省纪委监委加强“室组地”联动,深入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及重点项目一线常态化明察暗访。河南省连续三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查处损害营商环境问题1467件。湖北省武汉市将纠治破坏营商环境作风问题纳入纪委监委负责人同下级“一把手”谈话范围,压实责任。山西省阳泉市深入开展“政策落实清障、涉企服务清梗、行政审批清阻、监管执法清污、政商关系清风”行动,全力打通“中梗阻”。江苏省徐州市纪委监委深化以案促改,坚持在案件查办、解决诉求过程中查找制度漏洞,将监督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融入安全生产、乡村振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工作中,督促相关部门补短板、堵漏洞。
用好“三个区分开来”激励担当作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对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优营商环境工作中因先行先试等出现失误和轻微违纪的,通过“红红脸、出出汗”教育和保护干部,推动党员干部及时纠偏改错。浙江省宁波市围绕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细化明确25种免责事项情形,基本实现涉营商环境重大领域容错免责全覆盖。各地积极探索开展澄清正名和打击诬告陷害工作,实事求是、旗帜鲜明为在涉企服务和办事中受到诬告陷害的干部澄清正名,严查蓄意诬告陷害行为,公开通报典型案例,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充分保护政商之间正当交往,促进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浙江省温州市在全国率先推行政商交往“三清单一承诺”机制(即政商交往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引导清单和反对“挈篮子”承诺)。广东省揭阳市成立廉洁文化企业联盟,引导企业守信自律,坚决抵制拉拢腐蚀公职人员、破坏营商环境的经营行为。
检视破坏营商环境作风问题的主要表现
落实政策打折扣、推拖绕。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时拍胸脯,承诺优惠政策和服务事项,但企业落地后不兑现或延迟兑现承诺政策,在财政资金支持、费用减免、退税等方面打折扣,兑现时与承诺给予的政策不一致,或是“新官不理旧账”,特别是在当前各地财政都不宽裕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比如,某省一市政府决定给予因整合关闭的某煤矿补助金,但在兑现承诺时却一直以领导更换、资金紧缺等理由拖延,多年后才解决。
对企业诉求消极应付,重招商轻服务。调研中有企业感叹,企业办事最怕的就是相关部门“踢皮球”;遇到难题最怕的就是求告无门,相关部门消极应付。党的二十大以来,某省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中,相当一部分是服务企业不担当不作为。有的部门只出政策不抓落实,政策直达快享不够,导致企业不知道能享受什么政策,也搞不清在哪里申请、怎么申请。
乱作为时有发生,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有的监督检查、走访调研扎堆本地明星企业、龙头企业,有企业表示每周甚至每天都有对公接待任务,加重了企业负担。有的衙门作风严重,对企业执法简单粗暴,随意执法、选择执法、粗放执法问题突出,甚至个别部门滥用执法司法权,对办事企业吃拿卡要。比如,某省一区级市场监管稽查大队原大队长刘某,在执法检查时经常借故找茬,一些企业为了安心经营,逢年过节都要给他送礼。一位店主坦言,“我们都怕他来检查,不得已送卡给他,花钱买平安罢了。”
政商交往不规矩,风腐一体问题突出。一些领导干部与不法商人称兄道弟、勾肩搭背,“吃老板”“收老板”等问题凸显。比如,某省一市纪委监委查处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宴请、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的党员干部中,大多数请吃送礼人为辖区企业老板。这些作风问题的背后往往有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在项目承建、项目审批、招标投标、资金分配、工程款结算上“说情打招呼”,或者搞歧视性对待,并借机敛财。调研中不少纪检监察干部谈到,正因为有些领导干部违规干预插手,能办的事办不下去,不该办的事反而办成了,这样的风气导致企业办事经常不走正常渠道,出现“大企业找领导、小企业找关系”的怪象。
监督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的思路举措
立足监督职责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保障“两个毫不动摇”落实落地,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任务。必须聚焦“国之大者”,持之以恒纠治破坏营商环境的作风问题,以真功实效改进干部作风“洼地”,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进一步压实优化营商环境的政治责任。坚持把政治监督与作风建设有机融合,综合运用提醒函、约谈、通报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担负起优化营商环境的主体责任,推动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好“管行业就要管行风”的监管责任,实现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同题共答。
严肃纠治漠视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行业领域,聚焦关键部门、关键岗位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聚焦与企业群众密切关联的管理部门、服务窗口,着力发现和查处吃拿卡要、推诿扯皮、搞歧视性对待等漠视侵害企业权益的行为,公开曝光典型案例,持续释放全面从严、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
把纠风治乱、查处案件与推动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用好“专”的手段,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及时总结专项监督、专项整治等有效经验做法,准确把握营商环境领域不正之风的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聚焦小切口,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专项纠治,积小胜为大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严肃查处企业人员违规违法问题,让不法商人付出应有代价;坚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案件情节、性质和企业发展、社会就业等因素,依规依纪依法处置,把查处案件与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合规经营贯通起来,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推动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把规范政商交往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既规范权力行使,防止权力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又依规依纪依法明晰政商交往界限,消除干部与企业正常交往的顾虑,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着力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青年理论学习小组)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