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7:56:32 来源: sp20241227
“原来都是靠天吃饭,现在俺手机上有‘遥控’,种地心里更有数了。”1月23日,河南省郸城县城郊乡谷集行政村杨小寨村62岁的杨东贤站在地头,打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APP,实时监测各个田块墒情和小麦生长情况。
杨东贤自幼跟着爷爷、父亲割麦、打场、晒粮,逐渐成为一名会种地的老把式。如今他流转土地1000多亩,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这全靠农田里有了高科技,通过智慧农业管控,让他这个老把式变成了新农人。
说话间,老杨按照“智慧农业”APP上的定位来到了麦田间,弯下腰拨开麦苗上的积雪,用手指插进土里察看墒情,又随手拔一束麦苗向记者展示,“你看这一粒麦籽已经分出4个蘖了,多亏了咱这高科技”。
作为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所在地,郸城县163.7万亩耕地中,建成152.7万亩高标准农田,其中包括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郸城委托中国科学院主导设计,利用卫星监测、现场监控、智能农机操作,实现了“耕种管收”全流程数字控制,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通过数字农田建设,耕作成本减少5%至15%,生产效率提高10%至20%,机械化水平提升15%至20%,亩均粮食产量提升230斤,亩均增收310元,“靠天田”变成了“高产田”,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寸麦不怕水,尺麦怕寸水。湿不死干死,冻不死抽死。”老杨一边熟练地念着谚语,一边让记者看他手机上的智能提示记录。“2023年12月1日,小麦墒情:旱。12月2日、3日,自助浇水全覆盖。多亏了自动化设备第一时间提醒俺浇水。”原来,在豫东一带,冬小麦越冬之前,至少要浇灌一次越冬水,保证土壤含有足够的水分。
“三、二、一,起飞!”来到地头,杨东贤操作一台无人机加速转动旋翼,在麦田上方向前飞行,均匀播撒着越冬肥料。“这几年我学会了无人机操作技术,耕地、打药、施肥,全都靠它。”
“你看这机井,用手机可以操控,还可以在自动喷灌机上刷灌溉卡,田间的喷灌设备就自动开始浇水了。”谷集行政村机井管护员邢守中介绍,原来每人每天只能浇5亩地,现在机器1天能浇400多亩,省工省时又省水。
“有了高标准农田,种粮大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迫切了。全县流转5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就有10多户。每次培训,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郸城县高级农艺师袁文先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技术指导,每月都要开展几次实地培训,为农户讲解防病虫害、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随着粮食种植水平不断提升,科技种田受到越来越多农民认可。
“不看天气看科技,新型农民更神气。”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先进的农业机械减轻了农户的劳动强度,土壤质量的改善和科学施肥技术的应用,也使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产量显著提升。郸城县连年粮食产量突破24亿斤,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县。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