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7:45:34 来源: sp20241125
近年来,智慧电网、光伏发电等发展迅速,我国能源发展成绩亮眼,节能减排项目遍地开花,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转型“绿色”可期。
近日印发的《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到,实施发输配电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行动,实施风电光伏设备更新和高效回收利用行动,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能源行业向“绿”而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留清洁底色。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进一步释放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抓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信号。
“坚持先立后破,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方面的衔接协同”……其围绕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出多项要求。
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2013年至2023年,中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0.2%提高到17.9%,累计提高7.7个百分点。工业、交通、建筑和人民生活用能方式发生深刻转变,油品质量实现由国三到国六标准“三连升”,对大气质量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经济发展“含绿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领跑绿色经济新赛道,供能结构不断优化,供能产业正在生发“绿”芽。
在陕西宝鸡,两座利用中深层地热水热能供暖的能源站投入使用,采用“地热能梯级最大化利用+大温差热泵机组+燃气锅炉调峰补热”的多能互补形式,为当地群众提供冬季供暖服务,实现了区域清洁化供热;广东深圳打造的网地一体虚拟电厂智慧调度运行管理云平台,解决海量负荷侧资源接入调度运行的可观、可测、可控、可用四大关键问题,2023年调节电量约128.5万千瓦时,直接减少碳排放约1074.3吨;山东胜利油田打造“低耗高效、规模输送、增油减碳、零碳排放、循环利用、安全封存”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互补。
业内专家表示,能源转型可为各行各业节能降碳、绿色发展提供基本要素支撑,是推动全社会节能降碳的重要抓手,要通过化石能源“减法”与非化石能源“加法”协同发力,为经济社会全面节能降碳、绿色转型创造更有利条件。
绿色赛道上,工业园区、生产厂区、港口等多个重点用能场景逐“绿”而行,释放能源转型新动能。浙江杭州,当地通过替代园区企业自建空调系统、减少配电容量资源占用,节约综合用能成本约10%,协同电网削减峰值负荷约30%;福建厦门,园区通过“源-网-荷-储”精准调控技术,统筹调控暖通空调,照明及充电桩等可调负荷资源,提供高达20%容量的负荷需求侧响应;江苏南京的一所自动化企业,依托自主可控的能源管理平台和智能微电网,绿色智慧用能实践覆盖生产运营全过程,能耗降低8%,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近年来,节能减排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企业园区“绿意盎然”。
“将统筹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既要做好消费侧节能降碳的“减法”,深入实施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又要做好供给侧非化石能源提质扩量的“加法”,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统筹推进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绿色能源是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符合能源转型的低碳化和清洁化需求。业内专家表示,能源转型带动能源特别是电力行业的智能与互联,给绿色能源提出了更多的技术创新要求,正是因为相关领域持续技术创新的累积效应,使得全球的能源结构向着更低碳、清洁的方向发展。(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