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20:49:39 来源: sp20241122
【专家点评】
今年9月25日至27日,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江苏盐城举办。在我国的湿地分类中,滨海湿地又称为“近海与海岸湿地”,其下细分为浅海水域、珊瑚礁、淤泥质海滩、红树林等12个类型。滨海湿地具有多种生态价值,在防浪减灾、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动力。此次论坛的举办,彰显了我国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决心,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履行《湿地公约》的累累硕果。
《湿地公约》是全球第一部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聚焦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自我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湿地保护受到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与管理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根据《湿地公约》报告,中国是全球唯一连续完成了3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缔约方,系统掌握了全国湿地资源及其变化格局,确定了全国湿地保护的“8亿亩红线”,为制定保护管理对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湿地公约》要求各缔约方建立湿地保护体系,尤其保护好国际重要湿地。我国先后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分级保护与管理体系,包括国家重要湿地和地方重要湿地,以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保护地体系。目前,全国有82处国际重要湿地、58处国家重要湿地、903处国家湿地公园、13个国际湿地城市,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为了有效维持国际重要湿地或其他重要湿地的生态特征,必须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湿地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由《湿地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是对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评价之一。目前,全球共有43个城市通过认证,我国常德、常熟、东营、盘锦、武汉、盐城等13个城市位列其中,充分显现了我国履行《湿地公约》的成效。
目前,我国已建立初具规模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但湿地生态仍面临着破碎化、面源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威胁因素。应进一步凝聚珍爱湿地的共识,全面实施国务院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严格执行湿地保护法,优化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和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规划,充分借鉴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的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修复理念,强化项目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的科技支撑和社会参与,提升湿地保护修复效率,扭转全国湿地退化趋势。
下一步,要强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中,重点关注城市与城郊湿地保护与修复,将湿地保护修复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此外,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我们需大力推进以湿地为基础的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
积极引导、鼓励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社会开发高品质湿地产品,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在客观公正和可检验的自然资本评估基础上,稳步推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落地,鼓励机制创新。建立以中央财政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生态产品研发、培育与市场推广机制,实行特许经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合作机制。候鸟往返于巨大的地理尺度,其跨国家、跨地区迁飞的特性,愈加凸显各方协同保护的重要性。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就滨海湿地保护、深化国际合作等达成多项共识,倡导各方共同组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教育合作联盟,强化迁飞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共创与共享,体现了中国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责任与担当。(光明日报)
(作者:贾亦飞,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