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林的情愫

发布时间:2024-11-28 01:19:09 来源: sp20241128

  从延安出发,往北偏东方向走,向高原高处,向大山深处。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转过了一道又一道弯,终于到达目的地陕西佳县——我在履历表“籍贯”一栏无数次填写过的地方,我与祖辈血脉相连的故乡,却是平生第一次相逢。

  难以想象,佳县县城竟建在高山绝壁之上,脚下黄河奔流。这里古称葭州,是颂歌《东方红》的诞生地。当年毛泽东同志率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日子,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佳县度过。在革命最严峻、最艰苦的时候,佳县人民甘愿把自己仅有的粮食拿出来,不遗余力地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毛泽东同志为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在县城正街的南头,一块高高矗立的石碑上这十三个遒劲大字,就像一座闪光的灯塔,激励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我的父亲,也正是在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加入了共产党的部队,走上革命道路。靠着一双脚板,走出了大山,走向西柏坡,走进北京。

  高山巍巍,黄河流淌。千百年来,佳县这座偏远的山城,历经苦难,顽强生存。佳县栽培红枣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首个入选的农业系统。佳县人民立足山区农业县、革命老区县和吕梁山片区县的实际情况,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在2019年年底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一棵又一棵枣树在沟坎里倔强扎根,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日升月落、沧桑巨变。

  沿着逶迤的古城墙,我漫步在县城高低起伏的老街小巷中,走过学校、医院、美食街……路过的每一个人、每一句乡音、每一个笑容,都让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夜晚,山城灯火璀璨,遥望那坐落于孤石之上的香炉寺,感受着这方土地的宁静。耳边传来一阵喧闹声,一群身穿校服的学生娃从高坡上奔跑而下,应该是刚下晚自习。他们那冒着热气的红扑扑的小脸儿,升腾着黄土地上新的希望。

  走进郭家畔村,这是父亲出生、成长的小村庄。穿过一大片玉米地,转了几道黄土坡,绕过遍栽枣树的山峁,进入堂哥家的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羊圈,满圈的山羊“咩咩”叫着,往篱笆墙挤过来,湿漉漉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不速之客”。堂哥早年也到城里打过工,可终究还是难离故土,又重新过上了“早上一垧地,后晌一群羊”的生活。

  在堂哥家简朴而凉爽舒适的窑洞里,堂嫂和侄女为我们张罗了一桌丰盛可口的农家菜,香气扑鼻的羊汤、炖肉、炒土豆丝,还有手工制作的凉粉、黄豆钱钱饭,都是黄土地的特产。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胸中翻滚着热耳酸目的情愫。

  不由得想起父亲生前经常念叨的往事:七十年前,母亲第一次随父亲回家乡,坐上驴拉的车,在傍晚时分风尘仆仆抵达婆家的窑洞。迎接新媳妇的第一顿晚餐是稀稀的小米汤,母亲喝完后等着上主食,后来才知,稀饭就是晚饭、晚饭就是稀饭,往后的一日三餐,主食都是稀米汤!今昔比对,不禁泪目,看堂哥家专门储藏粮食的窑洞里,堆满了五谷杂粮,我们终于可以告慰先人。

  自古以来,干旱缺水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导致陕北高原生态脆弱,广种薄收,只适宜出产耐旱的玉米、小米之类的粗粮。“地老天荒梁峁秃,糜谷旱得拧麻花”,道尽了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老百姓生活的艰辛。这些年来,家乡人民从生态、产业、科技等方面着力,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全力打造红枣、牛羊、红薯、康养旅游等产业链,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干旱的黄土圪梁梁上,生活着我的乡亲,他们忠厚、善良、刚强,他们知足常乐,坚实而细腻,他们为黄土地赋予蓬勃生机。眼前,是那白生生的羊羔羔,那蓝莹莹的天……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5日 2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