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大学文化之力,培育优秀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5-01-07 09:59:52 来源: sp20250107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10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英才。自知者明,自信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学是传承文化和培育新人的主阵地,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手段,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举措。大学可以凭其强大的文化之力,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完成人的社会化和自我完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有使命担当的优秀人才。

  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指引,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概括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一百多年来,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应充分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指引,加强理想教育、榜样带动,通过学习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中华民族创造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奇迹,引导青年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追求,培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者。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人类探索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已经走向不可逆转的伟大复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中华文明历史逻辑、现代化发展逻辑和共产主义运动逻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照社会主义方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充分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成果,统筹发挥国家、社会、市场作用,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作为人才培养龙头的大学,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数字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大变革,必须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追求,培养出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致力于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素质人才。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指引,培育有国际格局的战略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只有一个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告诉我们要跳出狭隘的小我思维,用一种系统的大我思维来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一种全新理念,必将对人类的终极追求和价值选择产生重要深远影响。它启示大学在发展时不能封闭僵化,应该秉持开放胸襟,用世界眼光来办学;也指导大学要以大格局育人,从四海一家、和谐共生的角度,培养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有志之才。

  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培育有正确世界观的国际化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西方长期宣扬的“普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一理念与“普世价值”不同,不追求绝对的认识一致,而是以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来寻找各国人民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它超越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以及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不同中寻找共同,打破了西方自以为是的“教师爷”做法,从平等的角度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全新价值支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不仅需要大批了解世界的“国际通”,更需要一批热爱中华文化,坚守中华立场,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中华文化更快走向世界的国际性交流人才。大学理应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为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和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能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的国际化人才。(光明日报)

  (作者:王静修、马陆亭,分别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