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5:21:17 来源: sp20241224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题:从“超级选举年”看全球政坛之变
新华社记者阚静文 丁宜
今年被国际舆论称为全球“超级选举年”。据媒体不完全统计,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年举行重要选举,如今有三分之二的选举已完成。国际媒体和分析人士认为,这些选举结果呈现出三大趋势:不少国家的传统执政大党遭遇挫折,通胀、移民等触及民众关切的经济社会议题对选举结果产生直接影响,西方政坛中右翼和极右翼势力进一步崛起,加剧社会撕裂和民意分化。许多国家的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将给各国政局和全球治理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传统执政大党遇挫
纵观今年世界范围内的选举活动,一些国家的传统执政党或执政联盟失势,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在已经完成的重要选举中,有约一半的选举结果未能“维持现状”。
印度执政党议席数不及预期,或将给未来执政带来掣肘。6月5日公布的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选举最终计票结果显示,虽然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印人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过半数席位,但印人党本身的席位较上届大选大幅减少,未能过半。因此,印人党不得不与其他政党组建联合政府,这将给总理莫迪的新任期带来更多挑战。
同在6月公布的南非大选结果也出现类似情况。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在国民议会(议会下院)选举中虽获得最多席位,但没能过半。这是1994年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以来,非国大议席数首次跌破半数。
6月2日,在南非米德兰的大选计票中心,电子显示屏显示南非大选最终计票结果。新华社记者张誉东摄
法国政坛则出现左中右“三足鼎立”的情况。总统马克龙6月宣布解散国民议会并提前举行议会选举。7月初,法国国民议会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束,属于“中间派”的执政党联盟与左翼联盟联手阻止了极右翼的国民联盟成为国民议会第一大党。不过,由于左中右三个阵营均未获得绝对多数席位,执政党联盟议席数仅排名第二,法国政治陷入不确定之中。
英国前首相苏纳克于今年5月宣布提前大选,希望以此扭转执政颓势。但7月初的选举结果却是执政14年之久的保守党黯然下台,主要反对党工党通过吸纳民众对保守党的“不满票”大获全胜,上台执政。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选举结果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全球政治秩序的重塑,政治分化极化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所副研究员袁莎说,从这些选举结果可以看出,在一些国家政坛,不同倾向的政治势力间的博弈正在加剧。
经济民生是关键因素
分析人士认为,传统执政党的失势体现了选民对本国经济状况的不满,经济民生等与选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成为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路透社评论,食品、能源和其他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各国人民生活造成冲击,“一些国家的在任政府和领导人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韩国今年4月的国会选举中,执政的国民力量党及其卫星政党依旧未能扭转国会“朝小野大”的局面。韩国《中央日报》分析指出,政府无力应对民生问题,导致其在选举中失去民心。据韩联社报道,韩国2023年整体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不及2%,但食品价格涨幅超过6%。
英国福卡尔数据研究公司民调显示,在6月上旬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改善经济”成为选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有分析指出,在此背景下,欧洲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右翼或极右翼政党借民众对经济形势的担忧成功扩大了票仓。
而一些在经济民生领域作出成绩的政党及候选人则收获了选民的信任票。在6月的墨西哥总统选举中,执政党国家复兴运动党所在竞选联盟总统候选人克劳迪娅·辛鲍姆以较大优势赢得选举,其“政治导师”、现任总统洛佩斯执政以来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被认为对胜选作出重要贡献。
6月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选民在一处投票站投票。新华社记者李梦馨摄
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的情况也类似。在2月的印尼总统选举中,现任国防部长普拉博沃当选总统。分析人士指出,普拉博沃在竞选中将自己定位为现任总统佐科的“接班人”,由于佐科两任总统任期为印尼带来稳定和繁荣,民众对佐科执政表现的认可拉高了普拉博沃的支持率,“佐科效应”成为其胜选的关键因素。在3月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现任总统普京以87.28%的得票率实现连任。俄联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6%。分析人士指出,有效应对西方打压并重振经济,是普京高票胜选的重要原因。
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称,在“超级选举年”中,多国选民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经济议题放在首位,能否有效解决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成为影响他们选择的关键。
欧洲政坛“向右转”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选举结果呈现出右翼和极右翼势力抬头的趋势,这在欧洲尤为明显。《政治报·欧洲版》网站刊文称,欧洲呈现“向右转”趋势,在一些地方,极右翼领导人正在掌权;在另一些地方,传统中右翼政党正在与极右翼势力结盟,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在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尽管中间偏右的欧洲人民党党团和中间偏左的社民党党团分别保持欧洲议会第一、第二大党团地位,但右翼和极右翼势力席位有所增加,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的极右翼政党得票率均领先执政党,欧洲政治光谱明显“右移”。
这是6月10日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洲议会拍摄的选举临时结果。新华社记者赵丁喆摄
美国《政治报》网站指出,民众对移民问题的担忧是影响欧洲议会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教授阿里亚德娜·里波尔·塞尔旺指出,近年来,移民问题已成为欧洲政治辩论的核心议题,“难民危机”让极右翼政党的移民政策在欧盟国家内部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法国执政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得票率远低于极右翼政党,是促使马克龙宣布解散国民议会提前选举的主要原因。英国加的夫大学讲师玛尔塔·洛里默指出,极右翼势力的复苏并非发生在朝夕之间,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在欧洲议会选举中的成功,一方面体现出其拥有忠实且强大的选民基础,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极右翼势力在欧洲的常态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卡利查兰·维拉·辛加姆表示,近年来,欧洲移民问题越发凸显,选民认为主流政党未能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担心本国的福利和治安状况,这让主张强硬应对移民问题的极右翼政党在欧洲呼声渐高。分析人士认为,政治光谱“右移”可能给欧盟在移民、绿色转型等问题上的政策推进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责编:崔译戈、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