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2:15:27 来源: sp20241127
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中积累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丰富经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丰富了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展现了中国大国责任担当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强调通过合作共赢、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是中国对全球发展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回应。在这一倡议的指引下,中国的发展经验和知识为各国发展提供了借鉴。日前,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第二届高级别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人士积极评价中方与各方协调行动,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迄今为止,全球发展项目库项目总数超过1000个,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项目超500个。中方还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进一步增资,同20多个国际组织在60多个国家实施了140多个三方合作项目。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第二届高级别会议鼓励创新合作模式,着力在减贫、卫生、绿色等领域打造一批“小而美”品牌、落地一批新项目,从“小切口”做出“大文章”。
10年前,我和团队踏上了坦桑尼亚的土地,开启了一段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南南合作旅程。那时,当地玉米地里稀疏的植株就是非洲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缩影。为了帮助当地提高农作物产量,我们提出改变种植技术、引入新的管理经验。
合理密植是中国的传统种植技术。高产的玉米地每亩可以种植3000到5000株,但在坦桑尼亚很多乡村,每亩地只能种植1000到2000株。我们着手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一个村庄“整村推进”玉米合理密植技术。第一年,只有一户农户选择了我们的技术,这一户种的6亩玉米第二年产量从之前每亩100多斤增长到了500多斤。当地农户看到了效果和实惠,纷纷开始采用玉米合理密植技术。为了在全省范围推广这一技术,我们与当地政府、高校和农户紧密合作,建立了技术培训和支持体系,在全省发起了“千户万亩玉米增产示范工程”。10年来,合理密植技术成了当地玉米种植主推技术,玉米普遍增产。“小技术”给当地农村带来了“大丰收”。
坦桑尼亚农村人口主食玉米,蛋白营养摄取不足,儿童营养问题尤为突出。我们在推广合理密植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在莫罗戈罗省的4个村庄推广玉米大豆套种技术,并引导村民制作豆浆和豆制品。大豆不仅提升了土壤肥力,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来源。看到当地农民做出豆浆,听到学校的孩子说豆浆“好喝”,我们非常感动。坦桑尼亚农村缺乏电力,我们把手摇小石磨带到当地,支持村民在村里建了“豆品餐馆”,村头还出现了卖豆浆的早餐车。 “小豆子”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大营养”。
我们将农业技术和经验传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让其生根发芽,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通过一系列“小而美”的民生项目,中国展现了推动全球发展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这些项目带动技术传播,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中积累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丰富经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丰富了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展现了中国大国责任担当。中国的发展经验将全球视野与地方实际相结合,以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在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过程中,中国坚持以人为本,以地方性知识为核心,强调发展应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尊重和利用当地资源。将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与传统、地方性知识有机结合,并推行嵌入式发展模式,助力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发展理论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也为促进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将继续发扬合作精神,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深化务实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建设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谱写国际发展合作的新篇章。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3日 02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