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5:57:13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网 广州12月3日电 (张璐)3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举行“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平行研讨会。会上,海内外专家就智能时代中国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12月3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举行“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平行研讨会。张璐 摄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首先发表主题演讲。他详细阐释了新质生产力涉及到的三个核心环节: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其中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数字智能经济、新材料、新生物医药和新高端制造。
黄奇帆称,新服务中最关键的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当前中国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不到三分之一,远低于欧美50%左右的比例,这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短板之一。新业态最重要的是与世界的潮流紧密相连,全方位实现内循环、外循环一体化,实现内贸、外贸同线同质同标。他认为,“数字贸易也是中国的短板之一,但也是未来巨大的增长极。”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就如何保持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发表演讲。他指出,提高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物制造是重要方向,以此开创一个财富绿色增长的新纪元。
“生物制造在基础工艺上可以减少对化学助剂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将传统的化学工业转变成可持续的生态工业,并推动传统农业模式的转变。”马延和说。
“我们在欧洲看到这样的事实,就是中国电动汽车竞争力非常突出,非常强大。消费者都认为中国这些电动车确实是很好,价格也很合适。”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表示,中国经济展现出很大的韧性和灵活性。
新加坡相圣学院联合创办人傅宝联从传统文化看经济的发展,并从文化角度去看人工智能。他表示,人工智能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是知识的总汇,是人类知识的总汇。所以人工智能危不危险,就看人的智慧,智慧来判断人工智能是否危险,要从人心和传统文化进一步理解。(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