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7:27:20 来源: sp202411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深入推进区域国别学研究,既是回答中国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服务中国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发展变化,更好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需要。学科交叉性是区域国别学的鲜明特征。我们要充分认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交叉特征,探索学科交叉路径,不断实现中国区域国别学的新发展、新突破。
区域国别学以特定国家和区域的总体特征、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对外关系等为研究对象,关注国情区情中的战略性、政策性、综合性问题,本质属性是国情和区情问题研究。其独特研究价值在于,以研究解决国别和区域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为指向,多因素、多角度深挖内在动因,力求把握历史脉络、探究发展规律,创设原创性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出管用有效的学术见解和决策依据。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区域国别学以各学科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各取所长、高度综合,形成独特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特定研究对象、独特研究价值和相应的研究方法,使区域国别学成为独立学科。具体来看,我国区域国别学的学科交叉特征在以下几方面都有体现。
以重大现实需求为根本动力。深入探究当今世界热点、难点问题的应对之道,是区域国别学研究要承担的基本任务,是推动区域国别学研究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当今世界,重大的区域国别问题大都是以复杂综合的面貌呈现出来的矛盾集合体,在成因上可能涉及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多因素,在表现上则关联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科技等多个领域,是多重因素和内外部条件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单一学科知识和思维难以作出正确解答。这就要求在回答重大现实问题时,必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所产生的新视角、新思想、新认知、新方法,探寻完整、准确、管用的答案。
以新研究领域和新知识体系为重要标志。交叉学科基于多个传统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而形成,其深度融合的标志是新研究领域和新知识体系的形成。区域国别学所倡导的学科交叉,不是多个学科知识、理论的简单拼凑或分别应用,而是思想、内容、方法的深度融合,强调以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来建构出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知识体系是以新视角获得的新认知集合,新的研究领域集中体现于跨学科跨领域确立的新研究对象和现实问题,这就会突破原有学科边界,形成新研究方向与支点,从而以新视角获得新知识。
以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基本依托。区域国别学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政治立场坚定,胸怀“国之大者”;具备知行合一的学术素养,具有跨文化理解与交往能力;具有国际传播意识与能力,助力中国知识的全球化传播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国别学致力于培养的基础知识宽厚、融合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当前国家对外交往所需要的人才,这样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也是这一学科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托和保障。
当前,加快建构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体系,需要破除原有单一学科思维的束缚,实现整体创新,探索研究路径。一是社会科学的交叉。借助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紧密结合,分析特定国别、区域内政治体系、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等问题。这一交叉路径有利于深入掌握区域国别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二是人文学科的融合。通过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史等学科的交叉,可以深入探讨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艺术表现以及思想流变等方面的问题,推动跨文化交流,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交流沟通方式。三是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全面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研究数据和研究手段的优化,实现更大范围的融合和精准对焦。四是多学科方法论的应用。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方法,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等方法,获得对国别和区域情况直观、全面、量化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形成综合性强、视角多元的研究特色,为深入理解复杂问题提供更多工具和视角。五是教学资源的协同。盘活教学资源,建立跨学科、跨院校、跨部门、多方共享的师资队伍。坚持跨学科、特色化发展,建构多维度、综合性课程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加快制定区域国别学课程标准,深化各具体学科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的交流融合。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0日 09 版)
(责编:牛镛、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