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1:47:12 来源: sp20250111
写在前面
千房同蒂,千子如一。从开花结果到籽粒成熟,石榴籽都紧紧地抱在一起,象征着和谐相处、亲密无间的团结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成为我国民族团结的写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画卷铺展在中华大地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片占国土面积近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全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民族团结一家亲号”特快旅客列车跨越7个地州,平均每天输送上千名干部职工到新疆各地“探亲”帮扶;菁菁校园,库尔勒市梨香小学学生与千里之外的河北省石家庄市3所共建小学同上一堂课,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互联网上,柯尔克孜族牧民阿布都加帕尔·猛德帮助游客摆脱困境后,骄傲地亮出胸前的党员徽章……天山南北,各族群众心手相连的故事不断上演。
金秋,正值石榴成熟的季节,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采访团来到新疆。拳头大小的石榴鲜艳夺目,用甘甜的汁水迎接各地游客。大街小巷,火红的石榴映照着各族群众的笑脸,果农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我们的石榴,亚克西(维吾尔语,意为‘好’)!”
画好党建引领同心圆
石榴树根深叶茂
国庆前夕,塔城地区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居民沙勒克江·依明家的小院内人头攒动。沙勒克江一家三代,附近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社区居民,以及慕名而来的游客相聚于此,共同参加升国旗仪式。
伴随嘹亮的国歌声,人们肃穆注视着国旗缓缓升起。编号“168”——这是小院里升起的第168面国旗。
沙勒克江家客厅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全家福。祖孙三代坐在一起,右手持五星红旗,放置在左胸口。“这是我们家拿五星红旗的习惯动作,寓意祖国在我心中。”谈起自己与国旗的缘分,沙勒克江回忆,20世纪50年代,解放军进驻塔城之初,他的父母将家里的4间房子腾出来给子弟兵住,“我们处得像一家人”。
当时,年幼的沙勒克江印象最深的,是每天都能看到五星红旗在屋顶上飘扬。“国旗升起的地方,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园。”
“几十年来,党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不仅要带动家人,更想感动身边更多的人爱党爱国爱军。”沙勒克江说。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年63岁的沙勒克江和家人第一次在自家小院升起国旗。15年来,每逢国庆、春节、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沙勒克江一家都会在小院举行升国旗仪式。
沙勒克江一家的故事,是新疆各民族同心向党的缩影。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下,新疆各族群众生活发生巨变。2023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投资、消费、进出口、财政、居民收入等6项主要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国前5位。过上好日子的各族群众,始终将党的恩情牢记在心。
“亚克亚克西,什么亚克西,这里的香梨亚克西,民族团结亚克西。”走进库尔勒市朝阳街道团结社区,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石榴籽艺术团”正在表演节目。来自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成员,手持小提琴、弹拨尔、手鼓、都塔尔等乐器,以自己的方式歌唱着美好生活。
“团结社区成立于2003年,是由多个老旧小区改造而来的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刚好有56栋楼,我们就取名为‘团结社区’。”社区居委会主任于忠慧介绍道。多年来,团结社区探索“党建+红石榴籽家园”网格化服务模式,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能力。
社区居民玛莉亚·艾拜都所在的楼栋,生活着多个民族的居民。“大家生活在一起,就是一家人,谁家有困难都一起想办法。”前几天,有邻居反映小区垃圾箱设置不合理,作为“党员中心户”的玛莉亚及时在每月一次的联席会议上,将这一问题反映给社区党委。没过几天,物业公司就前来协助解决了问题。
党建引领下,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血浓于水、手足相亲的故事不断上演。
行走在团结广场,“石榴籽艺术团”的歌声久久回荡:“从素不相识成为好兄弟,从不相识成为好姐妹,感恩祖国感恩党,幸福安宁全靠你……”
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石榴花红遍天山
天山西段北麓,秋日的赛里木湖仿若人间仙境。游客一边欣赏“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旖旎风光,一边沉浸在蒙古族马头琴的悠扬旋律和哈萨克族阿肯弹唱的深情歌声中。
向南跨过天山山脉,步入喀什古城,仿佛踏入一个“民族风情博物馆”。麦西热甫的热情奔放、巴扬琴声的婉转悠扬、黑走马舞蹈的豪迈矫健……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传递着幸福生活的温暖与喜悦。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共生的家园。在这里,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民族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旅游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展示窗口,更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赛里木湖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兰说。
在新疆,56个民族共同孕育了超过56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瑰宝,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见证,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探寻与体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红旗农场的毡绣·布绣展览馆内,毛毡帽、羊毛地毯、床毡等产品摆放整齐,花纹繁复、色彩艳丽,彰显浓浓的民族特色。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我们将非遗文化融入抱枕、地毯等产品,欢迎大家选购。”展厅一侧,哈萨克族姑娘都曼古丽身着民族服饰,透过手机屏幕向直播间里的消费者介绍非遗制品。
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是当地群众家中常见的装饰。近年来,红旗农场成立毡绣和布绣产业孵化园,开辟网络直播、现场展示等多元销售渠道。如今,这些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早已走出家门,受到全国各地群众的喜爱。
市场推广紧跟时代步伐之余,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第四代传承人库拉西,还在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融合之路。“这是我用一个月时间制作的挂毯,已经被上海的客户预订。”库拉西说,“我们将传统技艺和家居软装结合起来,设计研发新的文创产品。”她还专门前往江苏苏州学习,将苏绣针法与哈萨克族传统针法相结合,创造出的产品令人眼前一亮。
如今,库拉西牵头成立一家刺绣合作社,带领60多名绣娘开启创业之路,每年生产毡绣、布绣产品面积达1000平方米。她们在创造“指尖经济”的同时,也“绣”出一条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
绣娘手指翻飞,针线灵巧地在毡布之间穿梭,仿佛被赋予生命。一朵朵红艳艳的石榴花渐渐成形,象征团结与幸福的花朵悄然绽放。
唱响共同富裕幸福歌
石榴果千里飘香
一条从北京传来的喜讯,让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一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陷入欢腾——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该园区一家企业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伊宁县位于伊犁河谷西部,是薰衣草优质产区。2016年起,伊宁县对该园区开展综合治理,曾经的荒漠变成占地2.2万亩的薰衣草产业基地,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当地群众在家门口端起“金饭碗”。
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农忙时,日用工量达3400人以上,为当地33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51岁的西梅种植产业工人张艾米乃,是这一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在这里工作不仅收入稳定,园区还经常组织各民族员工交流互动,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生活特别有奔头。”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葡萄瓜果甜又甜……”一首经典的《我们新疆好地方》,唱出这片土地的富饶。“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形,将这里的光热和水土调节得恰到好处,农副产品名扬四海。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将特产变宝藏,将边疆变乐园,共谱幸福曲,共唱致富歌。
金秋九月,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12万亩酿酒葡萄迎来丰收。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家葡萄园内,年轻的维吾尔族夫妻依卜拉依·图尔贡和阿提古丽·依米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夫妻二人已在葡萄园工作2年,每年春天培土、播种,丰收时采摘葡萄、修剪葡萄架,农闲时参与葡萄园的文旅项目,一年四季忙得不亦乐乎,去年共收入6万余元。今年,夫妻二人承包了60亩葡萄园,小家庭的生活蒸蒸日上,日子像园里的葡萄一样甜蜜。
“我们企业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维吾尔族、汉族、蒙古族和回族职工在一起工作生活。”葡萄园负责人王小军介绍。
两年间,来自各民族的同事们成为亲密的朋友。今年中秋佳节,依卜拉依一家是在葡萄园度过的。“大家投壶、猜灯谜,孩子们也在一起玩耍,唱歌跳舞特别开心。”依卜拉依回忆道。
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香梨、若羌的红枣……在新疆,各地聚力发展特色产业,不仅打造出一张张金色名片,更让天山南北的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踏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本报记者 陈 列 于心月 张笑语 实习记者 刘颖函)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张子怡】